筲箕灣譚公廟
譚公仙跡有說本名譚德,元代惠州人,法相多為孩童模樣。據《惠州府志》所載,譚德於惠州九龍峰修行,常持木杖出山,並有老虎隨行代為負重物,十三歲得道成仙,信眾向衪求雨或賜晴,每多應驗,特建廟供奉。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,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,被奉為神。咸豐六年,為表揚譚公顯聖平亂,保佑惠州鄉眾,清廷敕封譚公為「襄濟」。香港開埠初年,對石材需求甚殷,吸引不少惠州的石匠來港,同時把譚公信仰帶來香港。 建築特色
該廟背山面海,風水殊佳。清代成廟時其環境極為優美,廟內光緒年間的碑刻記載-「則見廟枕山涯,門臨江溪,右達鯉魚門之水,前朝龍洞之峰」。堪輿家認為筲箕灣有龍脈直沖九龍,此廟正枕於其上。至於內部間格則為常見的「二進式」,即由兩幢獨立相連或並排的建築物組成。廟內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、對聯、銅香爐、八寶、銅鐘及匾額等,極具觀賞價值。廟前的巨石傳說為譚公的寶印,據說有近百年歷史。 歷史文物廟前的巨石傳說為譚公的寶印,據說有近百年歷史。廟中現仍存有光緒年間鑄造的鐵鐘、祭壇及碑記。 其他神祇除譚公外,廟內亦供奉關帝、文昌、望海觀音、天后、黃大仙、華光、龍母、五通財神及金花娘娘多位神祇。 譚公誕每年四月初八譚公誕,筲箕灣均有籌辦神功戲和巡遊活動。每年前來賀誕者逾萬之眾。 重修舊廟曾於光緒三十四年(一九零八年)、一九四四年、一九五四年及一九八七年重修;而華人廟宇委員會於二零零二年依原建設的格式重修此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