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孝陶雕

孝感動天

傳說中國三皇五帝中的舜,從小就很孝順父母,舜的生母在他十多歲時死了,父親瞽瞍娶了一位傲慢的繼母,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象。舜的繼母及弟心懷嫉恨,父親又不辨是非,偏聽讒言,多次虐待舜並意圖害死他,可幸舜均能逃脫。舜不單沒有怨恨,反對父母恭順如常,對弟弟照顧有加。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帝,天帝派遣神象及神鳥幫舜耕田及除草。當時的帝堯得聞舜的孝行,特別派了九位僕人侍奉瞽瞍夫婦,更將自己兩名女兒嫁給舜。後來帝堯把帝位禪讓給舜。舜登登帝位後,去探望父親,仍然恭恭敬敬,並且封弟弟為諸侯。

親嘗湯藥

漢文帝(漢高祖第三子)初封代王,對母親薄姬(即後來的薄太后)十分孝順,早晚奉養,殷勤周到,無微不至,從來沒有怠慢過。薄太后常常臥病,多年來,文帝睡覺時也不敢合上眼晴,衣帶也不曾解下。母親要吃的湯藥,他定必要親自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。漢文帝的仁德和孝心,傳遍天下。

嚙指痛心

春秋時的曾參,孔子的得意門生,是著名的孝子,與母親之間有著特強的感應。一天,突然有客人到訪,母親不知所措,就想到用牙咬自己的手指,正在山上斬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痛,感應到母親在呼喚自己,便背著柴枝迅速趕回家中,跪下問原因。母親說:「有客人匆忙到來,我咬手指讓你知道,希望你回來。」

蘆衣順母

閔損,孔子的弟子,天性仁德。閔損的生母早死,父親續弦後為閔損再添兩個弟弟。閔損經常被繼母虐待,例如在冬天,兩個弟弟有厚厚的棉衣保暖,但閔損只穿上蘆花做的「衣服」。一天,父親出門,命令閔損拉車子,他因寒冷打顫,令到車子失控,父親查明原因,方知閔損受繼母虐待,衣服不能保暖,欲將妻子休了。閔損跪下懇求父親饒恕繼母,他說:「留下母親,我一個人受冷;趕走了母親,三個孩子便會孤單。」父親十分感動,繼母聽了,深感悔懊,從此改過,對他有如親生子。

百里負米

春秋時期魯國的仲由,家境貧困,多以食藜藿等野菜充饑,但卻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以外將食米背回家給雙親。父母死後,他當了官,出遊楚國,隨從馬車百輛,坐厚厚的毯褥,享豐富的佳餚美食,這時候他感懷雙親,慨嘆道:「即使我願意如昔日吃野菜及為父母背米,但他們已不在,現在雖然衣食無憂,又如何呢?」

賣身葬父

東漢的董永,少時喪母,後來父親也病歿。因家貧,為籌措父親葬殮費,董永把自己賣給一戶富有人家做奴僕。他在上工途中,遇到一位女子,求董永娶她為妻,二人結成夫婦後,女子求主人准許董永贖身,惟主人要她織錦三百匹才答允放行,最後她用了一個月完成編織工作,之後主人讓董永和她回家。途中二人行到槐樹下,女子告訴董永:「我是天帝女兒,天帝憐憫你的孝心,所以派我到人間幫你還債。您回復自由後,我便要走了。」說完後便飛上天。

鹿乳奉親

周朝的郯子,生性孝順,父母年老,因有眼疾要飲鹿乳治病。郯子披着鹿皮,鑽進深山鹿群中,擠取鹿乳,供奉雙親。有一次他看見獵人們正想舉箭射殺鹿群,郯子急忙大聲呼叫和掀起鹿皮走出來,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因由告訴獵人,獵人敬佩他的孝順行為,沒有射鹿之餘,更讚揚他的孝行。

行傭供母

東漢的江革,少年喪父,與母親相依為命。戰亂中,江革背著母親逃難,多次遇到盜賊,更差點被殺,每當賊人想殺他時,江革立即哭著告訴賊人,他要照顧和奉養年邁的母親,賊人見他很孝順,不忍心殺他。後來,他遷居江蘇下邳,做傭工供養母親,自己雖然貧窮赤腳,但是母親所需要的東西卻供給得很充足。

懷橘遺親

三國時期的陸績,六歲時隨父親到九江晉見軍閥袁術,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們。陸績靜靜把兩個橘子藏在衣服內,當他向袁術鞠躬告別時,橘子從衣服內滾到地上,袁術就問他:「小朋友,你到我家作客,為什麼要拿走主人橘子藏在懷中呢?」陸績跪下回答說:「因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橘子,所以我留下你給我的,想把它拿回去給母親嚐嚐。」袁術見他年紀小小就懂得孝順母親,十分感動。

乳姑不怠

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,年紀很大,牙齒脫落,不能吃米飯。他的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,每天梳洗後,就用自己的乳汁去餵養婆婆。長孫夫人雖然不能把米飯一粒一粒的吞下,但幾年來身體仍很健康。一天,長孫夫人病重,召集全家大小,告訴他們:「雖然我沒有辦法報答媳婦的恩惠,但是我希望媳婦的子孫媳婦也能夠像她孝敬我一樣地孝敬她。」後來崔山南成了大官,遵從長孫夫人的遺訓,孝敬祖母唐夫人。

恣蚊飽血

晉朝的吳猛,自小懂得孝順父母。因家貧又沒有蚊帳,為免雙親被蚊蟲叮咬而難以安睡,每到夏天晚上,吳猛總是坐在雙親床前,任由眾多蚊蟲所叮咬而不作驅趕,他敬愛父母親的孝心真是無微不至。

臥冰求鯉

晉朝的王祥,少時生母去世,朱姓繼母並不疼愛王祥,常在他父親面前說其壞話及誣陷他,令他失去父親的疼愛。一年寒冬,繼母想吃鮮魚,但河面結冰,無法捕捉,孝順的王祥解開衣服,躺在冰上,祈求鮮魚,忽然冰塊溶解,更有兩尾鯉魚從裂縫中躍出來,王祥十分歡喜,把鯉魚拿回家給繼母吃。

埋兒奉母

漢朝郭巨,父親死後,他把家產全部分給兩個弟弟,自己獨力供養母親,待母至孝,惟家境貧困,郭巨的母親為了有足夠的食物供養三歲大的孫兒,很多時都節衣縮食。郭巨擔心,於是告訴妻子:「我們家境清貧,兒子又分薄了母親的糧食,何不埋了這個孩子,孩子可以再有,但是母親死了便不能復活。」妻子不敢違背丈夫,郭巨於是挖掘坑洞,打算把孩子埋了,期間忽然見到一桶黃金,金塊上寫有:「上天把黃金賜給孝子郭巨,做官的不得奪去,平民不得取走。」郭巨高興地把孩子和黃金帶回家,從此一家人不愁衣食。郭巨的孝心也因此傳遍天下。

扼虎救父

楊香,晉朝人,十四歲時,跟隨父親到田間收割玉粟,忽然間跑出一隻猛虎向父親撲過去,那時候楊香手無寸鐵,為了營救父親,不顧自己的安危,勇敢地跳上前,用盡全身的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,直至猛虎死去,救回父親一命。

棄官尋母

宋朝的朱壽昌於七歲時,其生母劉氏因被父親正室(即朱壽昌的嫡母)嫉妒,無奈改嫁,自此母子分離沒有相見。五十多年後,朱壽昌當官,嫡母死後,他放棄官職訪尋生母。辭別家人時,誓言若見不到母親,永遠不會回來。最後,他於同州找到生母,其時她已七十多歲了。

嘗糞憂心

南朝的庾黔婁,上任做官不足十日,忽然覺得心驚流汗,預感家中有事,立即辭官返回家鄉。回到家中,才知道父親經已病了兩日。醫生囑咐說:「如果要知道病情好壞,只有嘗一嘗病人的糞便,味道苦,病情就會有起色。」黔婁於是按照指示去嘗父親的糞便,發現味道是甜的,十分憂慮,當天晚上更跪拜北斗星,叩頭乞求以自己性命換取父親的健康。數天後父親病故,黔婁惟有把父親葬了,並且為父親守孝三年。

戲彩娛親

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,侍親至孝,不單於飲食方面盡量選擇甘甜爽脆的食物供奉雙親,就算自己年屆七十亦從不稱老,也時常穿著色彩鮮艶的衣服,在雙親前扮作小孩去逗父母開心。有一次為父母送水時跌了一跤,為怕父母擔心,假作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,逗得他們很開心。

拾葚異器

漢代的蔡順,少年喪父,對親母十分孝順。時值王莽之亂,又遇上飢荒和旱災,糧食短缺,蔡順只有去荒野採拾桑樹的果實充飢。一天,蔡順在拾桑時遇上赤眉賊,賊人大聲問他:「為什麼把黑色和紅色的桑子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?」蔡順回答說:「黑色的桑果較熟較甜,留給母親吃的;紅色的較生較酸,就留給自己吃。」赤眉賊聽了,十分憐憫他的孝心,並送三斗白米和一隻牛蹄給帶回家供母親享用。

扇枕溫衾

後漢的黃香,自九歲喪母後,十分思念忘母,鄰里均稱讚黃香的孝心。黃香很勤力做家務,又專心一意侍奉父親,在酷熱的夏天,為父親用扇子去搧涼枕席;寒冷的冬天,他用身體幫父親把棉被和床褥預先溫暖起來。地方官劉護聽到他的孝行,特別上奏朝庭表揚他的孝心。

湧泉躍鯉

東漢時期的姜詩,十分孝順母親,妻子龐氏對家姑亦有孝心。婆婆喜喝江水,龐氏常到江邊取水給她喝;婆婆愛吃魚,夫妻就常煮魚給她吃;婆婆不喜獨自用餐,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陪她一起吃飯。有一次因風大,龐氏取水晚歸,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,想將她逐出家門。一天,屋子側面忽然出現個泉口,噴湧出泉水,泉水的味道不但與江水一樣,每早更有兩尾鯉魚由泉口中躍出。從此,龐氏便不用往江邊取水了。

聞雷泣墓

魏晉年間的王裒,十分孝順,父親王儀被晉臣司馬昭殺害,他隱居以教書為業,終身不面向西坐,表示永不作晉臣。母親懼怕打雷的聲響,死後埋葬在山林中,每當風雨天打雷的時候,王裒就立即跑到母親墳前跪拜,哭著安慰母親說:「裒兒正在這裡,請母親不要害怕。」

刻木事親

丁蘭,幼時父母去世,因為惦念父母養育的恩情,特以木頭雕刻成雙親的模樣,並用心照顧。惟久而久之,他的妻子對木像不太恭敬,更用鐵針插木像,木像竟有血流出。丁蘭回家,見到木像流淚,向妻子問得實情後,將妻子休了。

哭竹生筍

三國時的孟宗,少年喪父,母親年老病重,孟宗想用新鮮的竹筍做湯羹給媽媽治病。但時值冬天,市場沒有新鮮竹筍供應,孟宗沒有辦法,只得跑到竹林裡,抱住竹幹哭泣。他的孝心,感動了蒼天。不久,地面的泥土裂開,長出幾棵嫩筍。孟宗十分開心,摘了竹筍回家給母親做湯喝,母親喝後果然病癒了。

滌親溺器

宋朝詩人黃庭堅,十分孝順。雖然地位顯赫,但侍奉母親卻無微不至,不假手他人,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清洗便桶,從沒有一天忘記做兒子應盡的責任。

排序按元代郭居業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》所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