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

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

灣仔玉虛宮位於灣仔隆安街,現為法定古蹟,於清同治元年(1862年)由附近坊眾集資興建,同治二年(1863年)年落成。門額「玉虛宮」三字出自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手筆。除正殿外,兩側還有龍母殿和三寶殿,廟內供奉多位神祗,包括主神北帝外,更置有包公、龍母及呂祖等。玉虛宮門前,有一對對聯留傳下來。上聯「環地闢玄宮萬載威靈敷異域」,下聯「星垣昭法界千秋德澤蔭群生」。全盛時期,每逢北帝誕,坊眾請出北帝「行身」供善信參拜,場面非常熱鬧。

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為港島區的大型廟宇,歷史悠久,除主神北帝外,亦恭奉眾多民間信仰的神祇。這些神祇的法相及造像各有不同,到廟的經歷均有不同,到來奉祀及祈求庇佑的信眾也是各適其適,令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增添了不少有趣故事。人稱「羅師傅」的現任司祝羅春華先生會一一道來。

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司祝羅春華先生

羅師傅自小就讀基督教學校,機緣巧合下學習術數。上世紀90年代初,有朋友請他到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協助解簽,但當時羅師傅不懂解簽,惟在擲杯取得天后「同意」後,才開始自學解簽,更於十天內研習了整本簽書(按:共一百支簽)。於元朗大樹下解簽十多年後,再先後擔任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佛堂門天后廟和筲箕灣城隍廟司祝,並於2007年起擔任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司祝至今。

羅師傅直言,北帝廟於2007年時,香火並不鼎盛,幸得一眾同事把廟宇打理得乾淨整潔。羅師傅指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的善信,跟別的廟宇稍有不同,進廟拜神不會主動跟廟內的工作人員攀談,而拜神時亦不喜歡受到打擾,有些常造訪參神的善信,過了兩三年才會主動打個招呼,關係逐步建立之後,北帝廟就靠口耳相傳,慢慢廣為人知。善信增加以後,羅師傅更感到菩薩對善信「有求有應」,善信感到菩薩靈驗,就會回來還神。

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主殿的諸天神佛

北帝廟佔地寬廣,除正殿外,兩側分別有龍母殿和三寶殿,同時供奉了多位神靈。甫入正殿的玄關,就可見到一尊明朝萬曆年間所鑄的青銅北帝像。這尊北帝像相傳於軍閥時期在廣州,因戰亂而未能放進當時的廟內,後再被請至惠東,但惠東與北帝像似乎沒有緣份,最後輾轉流落至香港。初期安置在鑽石山五龍宮的花園內,後來啟德機場擴建,五龍宮遷拆,北帝銅像被請至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坐鎮。正門左右兩方供奉福德正神和濟公活佛,福德即為「土地」,掌管地界。

正壇供奉的兩尊北帝像,上方為泥塑,下方銅鑄者則為北帝行宮。主壇前為道教四大護法,分別是溫、康、馬、趙四大元帥。羅師傅表示坊間不少人錯認其為佛教的四大天王(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),不過道教對四大護法亦有多種說法,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所供奉就是「溫、康、馬、趙」的組合。正壇前方,有供奉六十太歲的太歲殿,按羅師傅的說法,此套神像為「舊時的造像」(按:舊式雕刻手法)。

北帝像的左邊為觀音殿及城隍殿,在觀音殿旁有「三仙姑」壇,羅師傅估計此三仙姑應屬銅鑼灣的仙姑廟,後來該廟倒塌,三仙姑就請到北帝廟。三仙姑分別為馮仙姑、張仙姑和何仙姑(按:此何仙姑並非八仙中之何仙姑),羅師傅表示懂得茅山術的人,來到三仙姑壇就會有所感應。三仙姑壇內有一尊華光大帝像,是供做裝修或大戲的人奉祀。

羅師傅直言主殿內最特別的地方,就是手持風車的「轉心童子」,取其「回心轉意」的意思,不少來自東南亞的善信會專誠來參拜。羅師傅憶述,初到北帝廟時,轉心童子手中的風車遺失了扇葉,後來機緣巧合下為神像重置。及後,越來越多來自東南亞的善信來參拜,並謂相當靈驗云云。北右方為呂祖殿,接著有包公殿以奉祀鐵面無私、明察秋毫的包公,像前放置的圓鏡象徵「明鏡高懸」,包公殿前方有木製仿虎頭鍘。

龍母殿

正殿的左方為龍母殿,神壇正中間為龍母娘娘,北帝廟近年都有賀龍母誕(五月初八)。羅師傅指龍母娘娘前方有一張圖畫,畫中人正是龍母其中一位護法—風水大師賴布衣,因賴布衣欲取得本屬龍母所有的一塊風水寶地,與龍母鬥法數十載。最後,賴布衣心甘情願的成為龍母的護法。

北帝廟供奉多位神靈,故每年玉虛宮都會有多個賀誕活動,賀誕會準備供品和請師傅誦經,誕期或節慶包括:正月十五的上元節「讚星轉運」、觀音開庫(觀音誕)、北帝誕、天后誕、龍母誕、盂蘭、城隍誕、呂祖誕和太乙救苦天尊誕。

塌樹事件

2015年1月,位於北帝廟後的堅尼地道有一株鳳凰木塌下,壓毀北帝廟瓦頂,當時正值北帝廟的開放時間,幸得神靈庇祐,善信不多,沒有造成傷亡。羅師傅憶述,該大樹塌下擊中正殿的觀音殿和三仙姑殿上方,於廟頂造成兩個大洞。而當時廟內工作人員正攀梯在城隍殿上方清潔,另一名工作人員「琼姐」就在香爐旁(即穿洞下方的位置)。大樹塌下時,沙斗(按:燃點蠟燭的器皿)被壓毀,觀音殿以至財神殿的整片範圍滿佈碎瓦。

事發後,當廟內所有人驚魂甫定,卻沒有發現琼姐的蹤影,呼喊她亦無回應。片刻後,她卻突然從溫元帥的神像那邊步出,跑到財神殿那方,揮走身上的灰塵瓦礫。觀乎地上的碎瓦,琼姐似乎在某處避過大樹下墜的一剎;但當時所有神枱都給布覆蓋及釘緊,故不可能藏身在神枱底。按羅師傅的說法,唯一解釋在大樹倒下的一剎,琼姐躲進北帝前方溫元帥的神像內,就像到了「第六度空間」般,而這短短一分鐘的記憶,琼姐都消失了,當中亦無目擊者。事件中沒有傷亡,可算是北帝保祐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6月24日(星期二)
訪問地點:灣仔玉虛宮
訪問時間:下午3:45至5時30分
受訪者: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廟祝羅春華先生
訪問者:黃競聰、黃駿
撰寫:黃駿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二次大戰以後,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可算是區內的核心建築,為區內居民的生活中心。北帝廟的賀誕活動曾經非常熱鬧,吸引不少街坊善信參與其中。昔日位於北帝廟旁的分科醫院不單服務了無數居民,更孕育出許多故事。上世紀六十年代,黃秀萍女士出生於石水渠街分科醫院。數十年來,見證石水渠街的變化,同時見證北帝廟的變化。雖然秀萍已移居別處多年,但幾乎每天均會返回灣仔,參與或策劃不同的類型文化歷史活動,但內容不離灣仔這個出生地。

石水渠街街坊—黃秀萍

黃秀萍(秀萍)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北帝廟旁的分科醫院(現址為聖雅各福群會)出生,因自小就在北帝廟附近範圍「活動」,對北帝廟及周邊極為熟悉,亦因此而結下不解之緣。即使結婚後搬離灣仔,但始終很掛念這個地方,仍經常投身灣仔歷史及保育的文化活動,積極推廣灣仔歷史文化,主動蒐集灣仔玉虛宮掌故和歷史。她認為北帝廟除了是供善信參拜的廟宇之外,還起著凝聚社區居民的作用。2000年,秀萍的母親去世,亦曾借用灣仔玉虛宮右方的三寶殿舉行法事。

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北帝誕

早年的北帝誕,石水渠街的街坊總是人頭湧湧的擠滿北帝廟上香拜神。善信十分重視誕期正日(即三月初三),不像現今部份賀誕活動為遷就人手,改在周末時段舉行。北帝誕當天,賀誕組織會恭請北帝行身「出會」,再安放於石水渠街上予善信供奉,沿街亦放置很多供品,善信或街坊會爭先恐後前來參拜北帝,場面非常熱鬧。

籌備北帝誕的賀誕活動,會有所謂「會頭」的角色,即類似統籌賀誕的負責人。秀萍四出打探下終找到原來「會頭」是一位來自石水渠街「風雲人物」嬌姐。按秀萍憶述,嬌姐本身為雞販,曾居住於藍屋,為人豪氣爽朗,深得街坊信任,因此以她牽頭賀北帝誕,總得到街坊鼎力襄助。街坊拜神之後,都會分得由嬌姐準備的福品,包括燒肉、紅包和煎堆等,該些福品一籃籃堆滿北帝廟前的空地。當時的花炮因滿佈製作精美的公仔,所以年紀尚少的秀萍,會偕妹妹到石水渠街看「出會」。後來因嬌姐年老,入住老人院,北帝誕的「出會」就沒有再辦了。最近,秀萍從街坊口中得知過去鮮魚商會亦有參與以往北帝誕賀誕活動。正誕當晚,街坊善信聚首一堂,在英京酒家(80年代已拆卸,現址為大有大廈)設宴,據說全盛時期可筵開數十席,人數之多可想而知。

北帝信仰

北帝是北方水神,但當時的善信大多不是漁民或水上作業的居民。秀萍表示,六十年代起聚居在石水渠街的居民,除了本地人之外,還有廣東台山及四邑的移民,因此街坊之間,多少都有親戚或同鄉關係,又因移民前多為務農。故他們落腳灣仔後,仍會參拜北帝,取其掌管水源之意,祈求五穀豐登。

灣仔玉虛宮亦供奉呂祖、財神、城隍、六十太歲和包公等多位神靈,而右邊的偏殿則供奉龍母。秀萍推斷這些信仰及神靈,很多都是不同年代的移民從鄉下帶來。這些神像未被「請入」北帝廟前,有可能供奉在廟外的不同地方,可能是鐵皮搭成的小神壇,有些甚至可能是「無瓦遮頭」的。(按:現時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廟宇已禁止善信寄放神像)

秀萍倒聽聞過北帝廟內有包公殿,是跟當時石水渠街的華民政務司署(現址為聖雅各福群會)有關。當時華民政務司署為殖民政府轄下部門,其中一項職責是處理華人之間的糾紛。因華人總喜事無大小都先拜神,希望神恩庇佑,於是就在附近設置包公壇,希望在處理糾紛時可得到公正裁決。長久以來,街坊若路過北帝廟門前,總會合十作揖,就像向北帝打招呼一樣,以示對神靈的尊敬。

北帝與聖雅各

上世紀五十年代,現時北帝廟的龍母殿曾借給聖雅各福群會,當時殿門的牌匾標明為「聖雅各兒童會」(St. James Boys’ and Girls’ Club)。 秀萍指出,那不是一個供小朋友玩樂的中心,而是一個專為兒童而設的技術教授場所。由於當時教育並未普及,兒童就學沒有保證,兒童會給不能就學的兒童,學習一門手藝,男童會授以木工、汽車維修等、女童則授以家政、編織、烹飪等,亦有當時在兒童會學習的兒童,長大後在聖雅各福群會謀事。秀萍表示,以前的北帝廟跟現在有很明顯的分別,首先復修前的北帝廟是沒有廁所的,因為到來參拜的人多是街坊,因此沒有設公廁的需要;二是在龍母殿後方,本為廟祝居住的地方,再後方原本是一口井。鳴謝聖雅各福群會借出照片。

廟後的井

石水渠街一直是接通堅尼地道和皇后大道東的主要道路。數十年前,北帝廟後堅尼地道有一條山澗,有清澈的山水,而北帝廟後有一口井可取得流過的山水。現在山澗已填平,但她聽聞有街坊曾向廟祝商借廟後的角落以種植芽菜,出產的芽菜特別肥大清甜。

廟旁的露宿者

北帝廟左方現為石水渠街花園。從廟的圍牆抬頭看,有一個極為罕見的T形街道牌,大楷英文字母、中文字皆為瓷製獨立字粒,配有一黑色外框,相當古雅。有趣的是,街道中文稱作石水渠街,英文則STONE NULLAH LANE,按英文翻譯應為石水渠里。秀萍借助舊照片解說,指出數十年前,北帝廟旁石水渠街的範圍曾是露宿者聚集之地。他們大多舉家露宿,而獨身露宿者則較少,他們在廟旁就地處理日常生活,如晾晒衣服、燒水煮飯等。她指出廟宇與一般商店不同,不會有人主動前來驅趕露宿者,廟宇也會「打開方便之門」。直至七十年代,露宿者才逐漸絕跡於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附近。秀萍坦言,露宿者和乞丐是有分別的,露宿者是「住」在廟宇附近,而乞丐則覷準善信拜神時向善信行乞。乞丐多寡與廟宇香火有直接的關係,在秀萍印象中,已拆卸的濟公廟(按:此廟位於已消失的灣仔迪龍里)聚集乞丐最多。

祖堂

北帝廟最右方及三寶殿側的祖堂,是用作供奉祖先。以往,秀萍不時見到旅遊巴駛進隆安街,接載的不是遊客,而是為先人送殯後的孝子賢孫。他們穿着孝服,手持已燃燒的大香和先人遺照,請先人暫時「寄居」北帝廟。「寄居」時間就從入殮後請先人寄居北帝廟計起,歷「三七」之期,即人死後第三個七天。遺屬才可正式「脫服」,把先人的祖先牌位供奉在家,此稱之為「上位」。秀萍的母親於2000年離世,正是按照這個做法,母親在北帝廟「寄居」,秀萍和家人每天輪流入祖堂上香,更會買備食品供奉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7月2日(星期四)
訪問地點:灣仔石水渠街花園
訪問時間:下午15:00至17:00
受訪者:灣仔舊街坊黃秀屏
訪問者:黃競聰、黃駿
撰寫:黃駿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年屆八旬的鄭錦葵先生,1935年生於廣東省寶安縣,約11歲南來香港,退休前為灣仔街市漁販。他二十多歲加入鮮魚行商會,後就一直見證北帝誕巡遊的興衰。隨着時代演進,會員日漸老化,賀誕的形式變得簡化,只維持賀誕而不舉行出會這些大型活動。鄭錦葵見證灣仔北帝誕由盛極一時的「英京酒樓幾十圍」,演變成今天的數人賀誕。

鄭錦葵與灣仔鮮魚行商會

從灣仔老街坊口中得知,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北帝誕,灣仔玉虛宮(北帝廟)會舉行大型賀誕活動,其中由灣仔鮮魚行商會籌辦的尤其盛大。隨歲月流逝,今天灣仔玉虛宮已沒有舉辦大型賀誕活動,灣仔鮮魚行商會的會址亦已轉售。

鄭錦葵來港前,其父母已在灣仔街市當魚販,但當他到了香港,鄭父已將牌照租給別人。鄭錦葵於是到街市魚檔當學徒,從清潔做起,學習賣魚,學師近四年。當學徒期間,鄭錦葵晚上返夜學,還記得學校名稱為「漢明」,位置就在北帝廟前方,石水渠街的聖雅各福群會。鄭錦葵表示,灣仔鮮魚行商會其時早已成立,灣仔舊街市中有三十一個魚檔,他們順理成章加入為灣仔鮮魚行商會的會員。商會成員包括灣仔街市魚檔店主和其伙計約有五十多人。會費每日每檔一元。而灣仔鮮魚行商會最重要的節慶活動,正是三月初三的灣仔北帝誕。

灣仔鮮魚行商會與北帝誕

以往,灣仔鮮魚行商會在北帝誕前幾星期便會前往著名扎作舖「生和隆」,訂製賀誕花炮,並以一鏡架作「炮膽」。正誕當天,商會安排舞獅恭迎灣仔玉虛宮的北帝行宮,花炮和供桌設置完成後,便會進行小型巡遊。隊伍由喃嘸師傅帶領,並有舞獅陪同,路線是由隆安街北帝廟起,沿石水渠街,經皇后大道東,入堅尼地街返回北帝廟,巡遊一小圈,途經數條街道,不橫過馬路。而所用的花炮,於出會完結後會放回鮮魚行商會供奉。

街坊善信可隨意參加北帝誕巡遊,但如要分配福品,則必需成為灣仔鮮魚行商會的會員。商會向會員分配的福品內,共有兩斤燒肉、雞肉、紅包、兩件棋子餅、「紅綾」(蓮蓉酥)及「白綾」(五仁酥)等。街坊善信亦可自費參加北帝誕後幾天舉辦的晚宴。而整個出會不設香油箱,善信如要添香油必須回廟;由此可見灣仔鮮魚行商會對收入透明度的重視。大約於三月初五或初七,灣仔鮮魚行商會就會在灣仔英京酒樓4樓(按:現址為大有商場)設宴。鄭錦葵憶述,晚宴最興旺的時期,一晚筵開六十多席,可見善信之多,而當時英京酒樓每一圍酒席的價錢大概60-70元。

晚宴的節目豐富,包括唱戲和福品競投。戲班是在上環禮聘過來,席間表演兩個多小時的折子戲。而競投物品不離古玩瓷器,大會預先到上環嚤囉街或國貨公司採購;部份競投福品則來自花炮上的裝飾,如長紅、帆船(按:象徵一帆風順)等。那時鄭錦葵的身份相當於灣仔鮮魚行商會的總裁,從「生和隆」訂製花牌、採購競投物品以至請戲班也是由他一手包辦。

北帝誕的演變

他二十多歲加入鮮魚行商會任會員,就一直見證北帝誕巡遊的興衰,期間灣仔鮮魚行商會在區內屢次遷址,最後的會址位於太原街,即今稱玩具街的一幢唐樓上。鄭先生依稀記得遷址太原街後的第二年,就沒人再發起舉辦北帝誕巡遊,其時約七十年代,至於確實年份鄭錦葵已忘記了。

隨着會員日漸老化,賀誕的形式變得簡化,只維持賀誕而不舉行出會等大型活動。2000年之後,晚宴的規模已大大減小,直至2015年,只剩下數人堅持賀北帝誕,晚宴或簡單的聚餐已沒有舉辦,加上商會解散,多數已遷離灣仔。如今仍到廟賀誕的人,會自行籌集一二百元,每人買備雞一隻、燒肉和生果等供品,直接到北帝廟集體上香拜神。儀式很簡單,完成後便到附近快餐店坐下分配供品,隨後解散。

北帝廟重修前後

北帝廟一直是石水渠街附近街坊的一個重要地標。每天街坊都會經過的地方,即使不進廟拜神,也在廟門外作揖,以示對北帝的尊重。以前,廟內有一房間供廟祝住宿(現廟內辦事處位置),在化寶爐那邊有一口井,有居民在井附近種發芽菜,這些都是老街坊的記憶。2005年重修後,三寶殿的空間雖比以前窄,但比以前乾淨整潔(按:這殿的部份地方於未維修前曾供善信做七、脫服等帛事儀式),廟內增設廁所亦是好處之一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7月21日(星期二)
訪問地點:灣仔石水渠街香港故事館(藍屋)
訪問時間:下午1:30
受訪者:前灣仔鮮漁商會理事鄭錦葵先生
訪問者:黃競聰、黃駿
撰寫:黃駿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