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

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 (大廟)

香港的天后廟遍及香港、九龍及新界,較諸其他神祇的廟宇,數目最多,香火多年不衰。當中建於南宋理宗時期,座落西貢佛堂門的天后古廟,為現時最古老及規模最大的一間,屹立至已接近八百年,故稱「大廟」。現時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,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,前來參拜的水陸信眾絡繹不絕,擠滿廟前廣場,而不同官商機構的賀誕船隻亦泊滿廟前的大廟灣,場面非常熱鬧。用今日的眼光來看,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的位置比較偏僻,但大廟過往卻是香港其中一個重要地標,亦是福建人沿海路南下香港的佐證。

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,進出維多利亞港的船隻種類繁多,當中包括郵輪、貨船、商船、渡輪及快艇等等,川流不息的船隻在位置有限的港口內航行,加上汲水門與鯉魚門之間因水流問題,存著很多意外黑點,即使有經驗的船長亦未必可以應付,故負責帶領船隻進出維港(領港)的專業領港員(行內稱作「帶水」)便非常重要。香港政府亦有相關法例,實行強制領港 (所有總註冊噸位超過 3,000 噸的船舶在港內航行時須有領港員隨行,載有危險品而總註冊噸位超過1,000噸的船舶亦需按此規定)。這個香港獨一無二,負責引領外來船隻進出香港水域的領港組織,全名「香港領港會有限公司」,成立於1965年,其船隊的船身均塗上橙白色。

領港員樊金有

在繁忙的維多利亞港上擔任領港的角色,當然要對維港相當熟悉,既為「領港」,也有維持海上交通安全的作用,令繁忙的維多利亞港保持安全。因此,領港既是個古老行業,亦屬於另類海上作業,領港會亦如很多從事海上作業的人一樣,都信奉天后,祈求天后保佑工作順利、平安。領港會與很多客輪或商船公司相同,公司管理層會在天后誕駛船到大廟賀誕。每年,領港會船隊賀誕,都會由七至八位船員負責統籌,入行將近30年,年逾六旬的樊金有便是其中之一。

樊金有年輕時為香港仔區漁民,三十多歲離開漁業,由弟弟引薦入領港會任職領港員(俗稱「帶水佬」)。他表示,天后信仰在香港仔非常流行,故年少時已參與賀誕活動,不過他主要參與南丫島南邊鹿洲天后廟的天后誕。鹿洲天后誕在五月初一舉行,以往有搶花炮活動,樊金有以家族創辦的花炮會「眾義堂」參與賀誕。據他憶述,其家族花炮會「眾義堂」當時已有七十多年歷史。加入領港會之後,憑著賀誕的經驗,就開始協助公司擔任賀誕的統籌。

香港領港會賀天后誕

領港會到佛堂門天后廟賀天后誕,一般都不會在農曆三月廿三正誕當日,通常會提早兩三天到大廟,原因是避免正誕當天的擁擠,不過準備工夫,則至少在賀誕前十天開始。賀誕前十天,主要準備賀誕用的祭品,包括特定的金銀衣紙和最重要的「禡衣」。「禡衣」是供天后穿著的神衣,需訂製大小各一件,除了金銀衣紙、「禡衣」和果品外,還需要為前往賀誕的管理層準備當天的午膳。

領港會賀天后誕,雖然都是管理層出席,但總得有工作人員在場協調。一般而言,單是工作人員已有十多人,以負責賀誕的物資和事務,加上個別同事攜眷出席,每次賀誕基本有五十多至六十人參與。

賀誕當日,船員會照常值班,休班的船員可自行參與。參與賀誕的船隻亦沒有指定,同樣是休班便可。但當中也有分工;其中一艘專門運送賀誕物資,另外會使用三至四艘船去接載賀誕的參加者。賀誕當天,眾人會先在公司拜神,燒一份元寶,至上午十時許,便駕船前往佛堂門天后廟。

船隊到達佛堂門天后廟後,大夥就會安放供品,獻上「禡衣」。管理層開始拜神、上香、化寶和簽香油。拜神完畢,工作人員會在佛堂門碼頭旁的空地,搭建一個小型臨時帳篷,管理層和工作人員會在內共晉午膳。船隊在離開佛堂門天后廟時,會在大廟灣繞航三個圈,以表示尊重天后,然後沿航道返回領港會總部。賀誕活動結束後,再也沒有特別活動,各人如常在第二天上班。

新船落水

跟很多航運業的做法一樣,如領港會有新船落水,在未正式投入服務前,都會到大廟作福。新船由所屬的船長,加上一、兩名工作人員,負責準備燒豬和供品等,把船開到大廟,基本上新船落水和賀誕的做法很相似,都是上香化寶,然後新船在大廟灣繞航三圈,才回去領港會總部正式投入服務,只是賀誕活動比新船落水的規模較大,所用的資源較多而已。

領港會天后誕的演變

樊金有協助領港會籌辦賀誕活動多年,他直言形式漸見簡化,雖然很多步驟都是跟隨前人的做法,現在實行起來會按情況減省一些不必要的開支。按他所言,到大廟賀誕,除了是它歷史悠久、面積較大之外,某程度上是因為大廟較為方便,也是領港會工作範圍內經常經過的水域。雖說很多不同船隊都會在天后誕數天前往賀誕,但領港會不曾聯同其他船隊賀誕,也沒有特定參與在天后誕前舉行的太平清醮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8月18日(星期二)
訪問地點:香港領港會銅鑼灣避風塘維修中心
訪問時間:上午10:30-下午12:30
受訪者:香港領港會船員樊金有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香港仔順意號的船東吳煒基,人稱「火哥」,年屆六旬,祖父輩起已在香港仔水域一帶捕魚維生。火哥每年都會參加多個賀誕活動,笑言「自己拜很多神」,包括:農曆四月十二屯門青山三洲媽誕、四月十八索罟灣天后誕,而天后正誕當日則會到佛堂門天后廟賀誕。為甚麼火哥會這麼熱心參加不同地區的天后廟賀誕活動呢?原因與小時候「死過翻生」的經歷有莫大關係。

香港仔順意號船主吳煒基

人稱「火哥」的吳煒基,表示沒有特別宗教信仰,純粹是跟隨父親拜神的習慣,不過笑言自己拜很多神,尤其是「阿禡」(音:馬,即天后)和洪聖。他記憶最深是首次拜神,當年每有漁穫,由於香港仔一帶競爭較大,如銷路未如理想,便會開船到屯門三聖(青山灣)賣魚。記得有一次,剛好是農曆四月十二,是青山三洲媽廟天后寶誕的日子。屯門漁民告訴火哥父子,三洲媽很靈,拜拜能保平安,於是火哥就正式開始了拜阿禡的習慣。

火哥的天后信仰

火哥稱小時候身體孱弱。有一次頭暈嘔吐大作,鄰近沒有任何醫療設施,家裡又負擔不起從香港仔召「白牌車」到瑪麗醫院的費用。當時有一位漁民著火哥喝些由大廟求得的靈符火化而成的「珍藏」符水。火哥喝下符水,恰巧又得一位朋友熱心襄助,送他到瑪麗醫院求診。到院後醫生卻說他已無大礙,只開了些藥水和給火哥吃了碗粥。從此,火哥深信其身體得到天后娘娘的保佑,故深深信奉著天后。

雖然天后正誕為農曆三月廿三,但不同天后廟的賀誕日期,會因不同原因而有所差別。火哥每年都會在各個天后誕的正日停工,以便專程到不同天后廟賀誕,例如天后誕正誕當日就會到佛堂門天后廟,農曆四月十二到屯門青山三洲媽廟,農曆四月十八到索罟灣天后廟。

為了在農曆三月廿三到大廟賀誕,雖然漁民的職業觸覺告知海中那個位置有魚,但當日都不會出海捕魚。火哥自言,他也曾經試過正誕當日工作,或延了數天賀誕,但偏偏就是諸事不順,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對著神靈一定要堅持,選定了每年正誕之日拜天后,就不得有任何藉口推搪,正是緣於對神靈的尊重。

火哥十八歲已參加蒲台島天后廟的搶花炮活動,到了三十歲更與數名香港仔區的海上居民組織了「海義堂」花炮會,到南丫島索罟灣賀誕,創立成員分別有五個姓氏,包括吳、廖、陳、周和馮。1985年前後,火哥和朋友們紛紛賣掉漁船,轉為駕駛遊艇,雖說是離開漁業,但終歸是海上作業,所以仍然保持著祭祀和賀天后誕的習慣。

燃香避禍

堅持農曆三月廿三正誕到大廟的火哥,有幾年曾提早數往賀誕,主要原因是正誕當日大廟人頭湧湧,再加上很多不同種類的船隻前往賀誕,人多船多令大廟灣太過擠擁。他雖然沒有參與農曆三月十九至廿二舉行的天后誕太平清醮,亦沒有花炮往大廟到賀,但整個祭祀過程絕不馬虎。賀誕當日火哥總是全家總動員,駕船由香港仔至佛堂門,帶備燒豬、鮮魚、衣紙元寶、大香和供品,簽上香油,答謝過去一年的平安順利,並祈求來年順風順水、生意興隆。

較為特別的是,每當賀誕完畢,火哥都會留起拜神時三支大香中的其中一支。按火哥的意思,海上最令船家猝不及防的就是龍捲風,有經驗的船家,可以在龍捲風形成前就察覺到,當火哥察覺到龍捲風形成時,就會燃點賀誕時保留下來的一支大香,並令全船人保持沈默,再馬上駛離以避開龍捲風形成的地方。否則,龍捲風的威力是足以捲起整艘船而導致人命傷亡。

順意天后盃

約於2002年,火哥的「順意號」接載了一班日本客人,由尖沙咀駛往蒲台島,船駛至石澳對開遇上大霧,海上的船隻都不停響號(按:提醒其他航行中船隻需注意安全),火哥駕駛著的順意號恰巧雷達故障,不敢胡亂航行。日本人的領隊有見及此,於是詢問火哥關於他信仰的事情,他表示是信奉天后,於是便建議火哥向天后祈求。火哥便徒手爬上駕駛艙頂,向天后稟明有日本客人欲到蒲台島一遊,惜遇大霧未能航行,請天后「協助」。之後,濃霧便慢慢散去,順意號亦慢慢航行至蒲台島。火哥知道這群日本人有其他宗教信仰,但他們也在天后廟簽了香油,以答謝天后的保佑。後來回到尖沙咀,日本人再請火哥建議如何答謝天后,例如在天后誕辦些活動等,於是火哥就想到辦一個「順意天后盃」龍舟比賽,賽事中的獎盃由日本人贊助,時至今日,蒲台島每年仍會在天后誕前舉辦「順意盃」龍舟比賽。

新船落水

很多海上作業或船公司,都會在新船正式投入服務之前到大廟拜神,進行類似「開光」的儀式,不同船家的做法都大致相同。火哥說雖然名為「儀式」,其實過程很簡單;就是把新船駛到佛堂門但不靠岸停泊,船主在船頭設置香爐和神壇,擺放燒豬和供品後,船主駛船在大廟灣行駛三個圈並鳴號(行內稱「拉啤臣」),船繞三圈就如人向神行三鞠躬禮,而響號就如入廟敲鐘打鼓,船主亦會唸出船的名號,在海上撒溪錢,祈求天后保佑,出入平安,生意興隆。 雖說重視賀誕,但隨著年紀漸長和時代變遷,火哥的賀誕儀式也大有改變,以往會參與搶花炮,或組織花炮會參與賀誕活動。現在花炮會已經解散,形式也較為輕鬆,每到誕期,就到各廟燒衣上香,唯一沒變的,是堅持每年同一日賀誕及當日絕不開工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8月17日(星期一)
訪問地點:香港仔順意號
訪問時間:下午2:45-4:15
受訪者:香港仔順意號船主吳煒基

延申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佛堂門位於香港東部,近清水灣,毗鄰布袋澳村,現任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正是布袋澳人。張均本來從事造船工作,一直都有到佛堂門天后廟敬奉天后,閒時會在天后廟協助司祝打理雜務,慢慢學懂廟務。因曾在工作期間發生意外,幸得天后保佑而安然無恙,自此立定決心投考司祝。

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

現任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為布袋澳村村民,他表示擔任大廟司祝多是布袋澳村或在清水灣一帶的村民。他表示,自小就聽老人家說,佛堂門很多年前是一個海上關卡,商船若經過佛堂門進入香港,必須在此處辦理報關手續,惟他表示這也只是他耳聞所得,無法辨正真偽,因為佛堂門附近已找不到相關遺跡了。

(按:該處可能為法定古蹟「西貢佛頭洲稅關遺址」)

昔日佛堂門天后誕盛況

張均曾經目睹數十年前,大廟天后誕的熱鬧盛況;每逢天后誕,數十個花炮會就會來到大廟,很自律地在廟的周圍各據一隅(俗稱「霸山頭」),舞龍舞獅、耍功夫等,非常熱鬧。一直以來,前來大廟賀誕的善信,主要是漁民,當中亦有不少警察。每年廟前近海邊都會預留一個特定位置供警察的躉船停泊,正因如此,雖然各花炮會的人來自五湖四海,品流較為複雜,但也一直相安無事。以往賀誕的各路人馬,並不像現今一般,上香拜神便離開,而是會在大廟附近「霸山頭」之後,再搭建帳幕,由三月廿二一直等至午夜十二時,最少留宿一晚,爭上「頭炷香」後才離去。

數十年前,大廟賀誕還保持搶花炮的習俗,舉行地點就在廟後的山頂上。山頂上有間小屋,布袋澳村村民稱為「夜鏡樓」,它原是一座更亭,相信是日治時期日本軍人作防哨之用。搶花炮時,賀誕值理會在「夜鏡樓」居高臨下,望著整個山頭,花炮往高處發射,就讓各花炮會的成員搶奪。直至約六十年代某年,因搶花炮而導致大型打鬥,自此就沒有再辦搶花炮,改為今日的競投花炮。

如今從布袋澳村或將軍澳,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大廟,交通便利很多。但前往大廟最方便快捷的還是水路,過往香港漁民數目眾多,不論是在筲箕灣或是油麻地的漁船,也會接載著信奉天后的「岸上人」到來賀誕,可見過往賀誕的善信,並非全是漁民或海上作業人士。直至八十年代,漁民人數大幅減少,天后誕的盛況亦隨之而消失。

今日,每到天后誕除了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舉辦太平清醮外,多個與海上工作有關的官商機構,每年均會到大廟賀誕,當中政府部門包括水警、消防及海事處,商業機構則包括數間來往港澳的渡輪公司。

張均的司祝緣

張均決定擔任大廟司祝,背後亦有一個故事。造船出身的他,一直都信奉天后,閒時會在天后廟協助司祝打理雜務,慢慢學識怎樣去管理廟宇。約於2006至2007年,他正在船上的桅桿頂做維修,但不知何故突然脫手,整個人從桅頂40呎高直墮,在那電光火石的一瞬,他清楚記得「已放棄自己」,腦中唯一想著「阿禡(音:馬,即天后)救我」,最後他神智清醒地倒在船上甲板,更能自行站起來。要知道從40呎高掉下,身體竟絲毫無損,船員打趣的說他一定獲「阿禡」保祐。碰巧那年大廟司祝換屆,張均決心落標,最後投得司祝一職,認為只要有能力便一直做下去。

2003至2007年期間,大廟的司祝空缺由非布袋澳村村民投得,這對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籌辦佛堂門太平清醮有很大的影響。由於村外人不熟知箇中情況,在安排太平清醮細節上,當年的司祝與太平清醮值理會的意見不盡相同。舉例:打醮期間,經壇會設於廟內。從司祝的角度,此舉會阻礙善信上香拜神,司祝更要求經壇移師到廟外的平台上。於是張均決心投考大廟司祝一職,除了報答「阿禡」救命之恩外,還作為布袋澳村一份子,希望以司祝的身分協助太平清醮值理會,舉辦佛堂門太平清醮。

摸龍床與菠蘿雞

大廟除了供奉天后外,旁邊亦供奉金花夫人,神壇前有千里眼、順風耳兩位護法和福慧夫人。至於正殿內有三個天后坐宮和兩個天后行宮。張均表示,這個設置方法是前人「問回來」的結果,至於如何「問回來」及為何如此設置就沒有資料流傳下來。廟左側偏殿則有天后寢宮,內有三張龍床以供善信「摸龍床」(按:三張龍床分別供善信求財富、子嗣及健康),隔鄰為彌勒殿。

長久以來,吉祥福品「金菠蘿」(又名菠蘿雞)非常受善信或遊客歡迎,以前更有些銅製品如刀劍、佛像等。他表示,以前的「金菠蘿」是以元寶製作,色彩斑爛,現今只是一只發泡膠的倒模,在外面貼上橙黃色和黑色的羽毛,雖有菠蘿雞的型態相近,論手工精巧則不可同日而語。

傳承問題

張均坦言,近年善信的數目明顯減少,原因是很多善信年事已高,單是應付那段由下車後,前往大廟的樓梯斜路,已考起行動不便的老善信,唯有放棄到大廟拜神。雖然大廟算是個文化旅遊景點,但畢竟地方偏遠,遊客人數不多,即使遊客到來參觀,頂多拍拍照證明「到此一遊」,對天后信仰的傳播和廟宇收入幫助不大。此外,論規模和建築,現時很多廟宇都不比大廟遜色,遊客不見得對大廟有特別興趣。 按傳統習俗,如新船落水,一般海上作業人士定會駛新船到大廟祈福,張均都會協助,向天后品船牌,然後再送回鮮花和長紅等福品,不過,現在很多時候,新船落水的儀式都沒有上岸到天后廟,即使有,有些公司都會有一個類似顧問的人指導如何稟神,並不需要勞煩司祝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7月3日(星期五)
訪問地點:佛堂門天后廟
訪問時間:下午4:15
受訪者: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

佛堂門天后廟人稱大廟,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,而最接近大廟的村落就是布袋澳村。自幼在布袋澳村長大的張福仔,自懂事以來,便和「大廟」結下不解之緣;七、八歲開始,經常到大廟玩耍,有時候更跟隨父親參與大廟的賀誕活動。年紀再大了點,張福仔更協助司祝處理大廟的日常事務。

每年大廟最大規模的節慶活動莫過於天后誕和太平清醮。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正值佛堂門天后誕全盛時期,單單到廟賀誕的花炮會少說也有六十多個,當中不乏漁民和海上作業人士。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,香港漁業日趨式微,到佛堂門天后廟賀誕的盛況已不復見。

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張福仔

農曆三月廿三為天后誕,佛堂門天后廟除有賀誕活動外,亦有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舉辦太平清醮。張福仔表示佛堂門的太平清醮始於何時,或舉辦了多久已無人知曉,只知道二次大戰以前已有這個習俗,而「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」這個組織,是由2003年,他接手籌備工作後,才著手註冊成為社團。醮會由三月十九開始至廿二晚,為期四天。籌備工作於農曆新年前兩個月開始,並由值理會負責,先是擲杯祈問天后,是否屬意一眾人等當值理,決定人手後便會展開工作。

佛堂門太平清醮

三月十九前後,太平清醮值理會會準備天后靈符於誕日期間派發給善信,靈符上蓋有天后帥印。到了三月十九,醮會第一天的早上,眾人會先到布袋澳村內的洪聖廟拜祭,值理會執事會高呼一聲「過大廟賀誕了」,就用神轎由洪聖廟迎請洪聖行身,再徒步由布袋澳村步行至大廟一同賀誕,這做法是由老一輩傳承至今。如當年賀誕資金充足更大張鑼鼓,否則至少有一銅鈸為神轎開路。於下午三點,值理會聘請的喃嘸師傅就會在廟內開壇誦經。

打醮期間,每天維持行早中晚「三朝」(按:向醮棚內諸神供飯及拜香火),其他儀式包括迎神、禮斗、過關和祭大幽等,更會請喃嘸師傅出海「化水幽」(按:化水幽目的是為海上孤魂分衣施食,解其飢餓寒苦,喃嘸師傅會沿途燒衣和撒元寶及在船上進行普濟幽魂儀式)。化水幽的船隻由布袋澳出發,經清水灣一帶,進入大廟灣,再到佛堂門天后廟。三月廿二是打醮的最後一天,舉行「祭大幽」,以往打醮隊伍會前往田下坳村至將軍澳電視城一帶。走這麼遠路的目的,是為了通知附近的山神野鬼,當晚會燒衣及化鬼王,有物品「分發」給它們。

太平清醮的變化

雖然佛堂門太平清醮是布袋澳居民的傳統習俗,但張福仔承認儀式已日趨簡化。隨著參與人士年紀漸長,「行朝」的路線亦漸縮短。多年以前,「行朝」是由山上開始,山腰左右各設一旛(按:以豎立的竹杆界定打醮範圍),並在布袋澳路口設一旛,打醮期間早午晚行朝三次,行朝的路線確實不短。過往在最後一天的行朝,更會經山路步行到田下坳村至今日的將軍澳電視城一帶,歷時約六七個小時,這是難以想像的。

2003年,張福仔接任值理會主席,有見參與人士年紀已趨老邁,於是就改變行朝路線,只在大廟前的空地豎旛,路線由大廟至布袋澳路口,路程大大縮減。最後一天的行朝情況亦相似,由於位處公路附近(按:將軍澳環保大道)的小廟已全數清拆,因此行朝路線止於布袋澳,拜祭伯公土地後便算完成儀式。另外「行大朝」最初是為了到原位於今日將軍澳電視城的天后廟,後因該廟被清拆,所以隊伍亦沒有到該處。

過去值理會曾禮聘正一派喃嘸和潮州佛堂承辦醮儀,張福仔接任主席後,他考慮到天后應為道家神祇,所以採用道教科儀較為適合。由此可見,在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下,太平清醮的儀式也隨之改變。

籌辦太平清醮遇到的問題

到大廟就必須途經少段屬於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的私家路。每年復活節假期,運輸署均會封閉該段道路(按:天后誕的封路設施),禁止外來車輛出入,只供俱樂部會員使用。剛巧復活節和天后誕的誕期一般很接近,此舉直接影響善信參拜的人數。封路是在公元二千年後突然出現的措施,起初清水灣一灘開始封路,連布袋澳村民外出或回家也不能自行駕車,後來經過村民力爭,封路措施才得以放寬。

張福仔接任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多年。他毫不諱言,值理會面臨不少考驗。除了面對成員年紀老化的問題外,資金來源也是最主要的問題。事實上,以大廟的號召力,天后誕理應號召不少花炮會前來參與賀誕。但近幾年事無大小都要按程序進行,每次跟多個部門互相配合。如果參與賀誕的花炮會登岸舞龍舞獅,預先購買公眾責任保險,近年保費大幅增加,花炮會為了節省這筆開支,使花炮會數目大幅減少,或者只駛船來到大廟灣海灘外,在海上略為參拜便離開,並不上岸入廟。由於花炮會除了賀誕期間到場助陣外,按大會規定各花炮會需付「炮金」,所得的歸值理會作舉辦太平清醮的經費。因上述原因,令值理會的「炮金」收入減少。

另一邊廂,賀誕的開支卻不跌反升,大廟與別的廟宇不同,因空間有限,賀誕期間沒有舉辦神功戲,本已節省了搭戲棚和戲班的開支,但邀請喃嘸師傅誦經、紙紮祭品(包括判官、鬼王、大士王、小士王、四名兵卒等)、聘請伙頭負責幾天的飲食等,每年均有遞增之勢。此外,年輕一輩的布袋澳村村民不大願意接手辦理太平清醮,且部份改奉其他宗教。張福仔坦言,這樣下去佛堂門太平清醮「可能會慢慢失傳」。為了節省開支,他曾考慮把醮期轉為三年一屆或五年一屆,可是每隔幾年做一次打醮,可能又要面對司祝的合作問題,張福仔只好見步行步,視乎日後情況發展而作決定。

保存風俗

張福仔參與大廟的賀誕活動已數十年,他憶述太平清醮最興盛的時期為70年代前後,單單是來賀誕的花炮會少說也有六十多個,當中當然包括來自不同社區的漁民,亦有不少水上作業人士,如貨船船家,他們會自行成立花炮會前來賀誕。那些年的天后誕,佛堂門天后廟背後的山頭相當熱鬧,售賣福品的攤檔佈滿整個山頭,如風車、燈籠、香燭、「波蘿雞」(大廟特有的供品,為一紙紮公雞)及飲品等。自80年代起,由於水上作業開始式微、漁民數目減少,佛堂門天后廟的盛況已不復見。雖則維持了多年的賀誕習俗已徹底變化,但張福仔表示這是風俗,是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定當盡力保護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7月3日(星期五)
訪問地點:佛堂門天后廟
訪問時間:下午3:00-4:00
受訪者: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張福仔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