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轄廟宇

九龍城侯王古廟

/

九龍城侯王古廟於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,為九龍區唯一主奉侯王的廟宇。本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,根據廟內古鐘推斷,侯王古廟約於雍正八年(1730年)或之前建成,至少有290多年歷史。

建廟緣起

廟宇築於石製高台上,建廟時面向「皇臺」小丘(位於九龍仔公園主運動場內),背靠白鶴山,左望聖山「珓杯石」,右瞻銅鼓山,得享秀麗山景,附近有龍津河守護及曾有「廟道」連接九龍寨城。

建廟緣起說法有三。據前清太史陳伯陶稱九龍居民興建該廟祀奉南宋忠臣楊亮節。國學大師饒宗頤則指本廟為楊氏子孫所建,以紀念他們功名昭著的祖先。另有傳說指宋端宗帝昰南逃至官富場(今日的九龍東部)時,被黃麖叫聲嚇倒患病,在沒有御醫的醫治下,有當地人楊二伯公到帝昰行宮為他治病。及後再派人去訪時,發現該處只有二伯公墳墓,當地人認為是楊侯顯靈,建廟祀之。

建築與文物

九龍城侯王古廟建築於高台上,由多個部份組成,包括正殿、偏殿及花園等。建築形制為兩進一開間一天井(主殿),屋頂屬硬山式,正脊為平脊,入口類型是正牆凹入式。正殿供奉侯王、觀音及諸仙,殿前有方亭,側邊有小花園,廟頂及廟內皆飾有精美的石灣陶塑,當中以《隋唐風雲》及《封神榜》為題。

側殿的羅漢堂內供奉三寶佛、十八羅漢、斗姆元君及六十太歲。廟側涼亭內有一筆「鵞」複刻;光緒十四年(1888年)的一筆「鶴」石刻則位於廟後小山。正殿前的方亭,其歇山頂以抬樑式樑架支撐,後殿「五岳朝天」式山牆,非常獨特,在本港極為罕見。殿內有雍正八年(1730年)古鐘及1917年石碑。

九龍寨城

九龍寨城昔日為清軍駐地,不少官兵往侯王廟參拜,廟中還存有當時官員獻贈侯王的文物,包括刻有「侯王座前」四字的鐵香爐、同治至光緒年間刻有「至誠前知」、「折洋鋤盜」的匾額等。各牌匾之捐獻者中有多位大鵬協的將軍,反映出本廟的獨特歷史地位,令本廟與其他九龍寨城的遺跡,共同見證著九龍城及清朝的海防歷史

侯王

本名楊亮節,南宋國舅,宋益王(帝昰)母楊淑妃之弟。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,楊亮節保護帝昰及衛王(日後的宋帝昺)南逃,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。逃難期間,楊雖染重病但仍英勇抗敵,後不幸病歿,鄉民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。楊生前封侯,死後封王,所以奉祀楊的廟宇一般稱為「侯王廟」。又有稱侯王為楊二伯公,因曾顯聖救帝昺,後人立廟紀念。

奉祀神祇

主祀神祇為楊侯(楊亮節),其他供奉神祇有關帝、神農氏、醫聖大帝、財帛星君、觀音、三寶佛、十八羅漢、斗姆元君及六十太歲等。

主要節誕

農曆六月十六日 - 侯王誕

重修

道光二年(1822年)、咸豐九年(1859年)、光緒五年(1879年)、1917年、1920年、1988年、2006年及2014年。以十九世紀時,香港的發展情況來說,數十年間能有足夠資金多次重修廟宇,顯示九龍城一帶於當時已有相當發展。委員會於2006年,動用港幣約400萬元進行大型維修。

地址
九龍九龍城聯合道及東頭村道交界
公共交通

地鐵樂富站B出口沿聯合道南行約五分鐘

開放時間
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
電話
2336 0375
1. 八達通

請使用手機點撃掃描以下二維碼以使用八達通捐款:

2. 支付寶香港(AlipayHK)

請使用手機點撃掃描以下二維碼以使用支付寶香港(AlipayHK)捐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