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龍城侯王廟
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為法定古蹟,雖然建廟年份已不可考,相信是九龍現存最古老的侯王廟。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反映了香港在宋朝歷史中的重要一頁;不單記錄了香港在南宋時期的多重角色,更留下了宋帝最後的逃亡路線圖。
廟內供奉的侯王,真正身分眾說紛紜;有人認為侯王是宋帝昺的國舅楊亮節,亦有人認為他是曾替宋帝昺治病的二伯公,更有人認為楊亮節其實是棄官行醫,所以楊亮節和二伯公,其實是同一人。侯王廟在九龍城歷史悠久,與它有關聯的地方,更遠至馬頭圍、衙前圍和黃大仙等。
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名譽會長吳佛全先生生於1935年,衙前圍村吳氏後人,曾於衙前圍村前的一幢大屋居住。自小活躍於九龍城、啟德一帶,矢志記錄社區歷史,更自行繪製多幅有關衙前圍、九龍城的地圖和鳥瞰圖,記錄地區發展的前後變化,希望補正史不足。侯王廟曾經是區內最重要的廟宇,九龍城附近一帶多條村落的居民,甚至遠至鯉魚門均有居民前來侯王廟。按吳佛全的記憶,三、四十年代至和平後,侯王廟仍非常熱鬧。之後不知何故,香火日漸凋零。鳴謝吳佛全先生提供部份照片及地圖。
要數聯合道侯王廟,自然離不開宋帝昺的「走難」歷史,但吳佛全表示,在此之前則需先認識九龍城附近的地理環境;今日「九龍城」一帶在香港歷史上非常重要;不論孫中山先生推行革命,還是日治時期對抗日軍的游擊隊,很多都選擇了九龍寨城或附近的東頭邨一帶作根據地。古時的九龍城處於交通線上的交匯處,今日東頭邨的位置為古時的「東頭市集」,由西北方經「慈沙古道」可以到達沙田,從東北方向走則可到達西貢。又因該區臨海,鯉魚門一帶的居民可乘船到九龍城「趕集」,來自四方八面的人們,川流不息。
二次大戰前,香港的道路發展尚未完善,聯合道於1950年以前止於侯王廟對開,九龍寨城不能通往老虎岩(即樂富),也沒有道路前往當時稱為「尖沙咀」的馬頭涌,再加上「聖山」的阻隔。在這種地理環境下,侯王廟可說是在九龍城的一方盡頭,又因當時整個九龍城區只有侯王廟一座大型廟宇,久而久之,侯王廟便成為區內的「主廟」。
正如前述,侯王廟曾經是附近唯一大型廟宇,因此九龍城附近村落的居民外,遠至鯉魚門的居民都會前來,三、四十年代至和平(1945年)後,侯王廟仍然非常熱鬧,之後不知何故,侯王廟的香火不再鼎盛。
1950年代,東頭村的大火亦對侯王廟造成深遠影響。吳佛全記得,當時東頭村大火的火舌,幾乎波及侯王廟,更把侯王廟後的「一筆鶴」也燻黑;東頭村內原有的天后小廟,因受火災影響,天后像被請至九龍寨城內。自此,寨城內設有天后廟,香火鼎盛,與侯王廟分庭抗禮。
侯王廟內的石碑記載,重修時獲附近村落,即包括衙前圍村在內的善信捐獻。按理,村與廟相距甚近,兩者關係應該非常密切。期後因衙前圍村內新建了天后廟,村民多改奉天后,前往侯王廟的善信便漸漸減少。此外,有傳說指衙前圍村牌坊上的「慶有餘」三字為宋帝昺所寫,但此亦只屬以訛傳訛之說,並未有史料證實。二次大戰前,位於九龍城蒲崗村的曾富別墅,是吳佛全小時候常常蹓進去遊玩的地方。當時曾富別墅內的「五龍院」,供奉別墅主人由廣州購入的北帝銅像,吳佛全記得那個北帝銅像很高大很有氣勢,後來日治時期別墅被日軍夷平以擴建機場,五龍院內的北帝銅像就被請至灣仔隆安街的北帝廟內恭奉。
黃大仙祠旁有一座林道義堂祖墳。每年春祭,吳佛全也會參與,拜祭後,就會前往佛堂門天后廟拜祭。林道義堂林氏後人稱天后為林大姑。林氏引用族譜證明其宗族與佛堂門天后廟的淵源,並曾經擁有該廟的管理權,後交予香港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,而林道義堂每年拜祭林大姑,都獲委員會資助。
訪問日期:2015年10月29日(星期四)
訪問地點:慈雲山慈樂邨
訪問時間:上午11:00
受訪者: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名譽會長吳佛全
九龍城天后會的黃素玉自小在黃大仙長大,婚後才搬到鄰近九龍城的亞皆老街居住。1969年,黃素玉的丈夫柯木森,有份創辦九龍城潮僑街坊盂蘭勝會。九龍城天后會的香火源自九龍城寨,城寨清拆後該廟搬遷到打鼓嶺道的大廈內,由於選址問題,令信仰傳承出現困難。對於黃素玉及九龍城潮州人來說,東頭村道是一條無形的「界線」。侯王廟雖位處「九龍城」,但卻在九龍城「界線」以外。而且,黃素玉認為,侯王廟多是廣府人參拜,像她的丈夫柯木森是潮州人,便不會參拜侯王。即使天后誕和盂蘭巡遊,按他們的習慣,巡遊隊伍只途經賈炳達道,亦不會請侯王出巡。
黃素玉的潮州籍丈夫柯木森先生由潮州來港後,曾居於尖沙咀海防道,先後參與過尖沙咀、長沙灣和石硤尾的盂蘭勝會。1960年代末,柯先生開始參與九龍城天后誕的賀誕活動和盂蘭勝會,並於1969年參與創辦九龍城潮僑街坊盂蘭勝會。據黃素玉回憶,從前柯木森生意忙碌,雖然熱心公益,但無暇直接參與實際運作,多數擔當捐款人的角色。直到約十年前,兩人退休,柯太開始跟隨丈夫協助籌辦盂蘭勝會和天后誕賀誕活動。
二次大戰前,九龍城聯合道候王廟香火鼎盛,不少港島居民會長途跋涉,乘船到九龍城參拜侯王。二次大戰以後,到廟善信不知何故,日漸減少;有說是九龍城附近廟宇林立,單單九龍城寨內已有天后廟、福德廟和三太子廟。衙前圍等村落亦有不同神祀的廟宇,鄰近的黃大仙祠更是侯王廟的最大競爭對手。時移世易,衙前圍拆村在即,九龍城寨已變成九龍寨城公園。原位於九龍城寨內的三間廟宇之管理團體亦已接受賠償,其中天后廟和三太子廟選址大廈內,令信仰傳承構成極大困難。
潮州人除了辦盂蘭之外,還會參拜「天地父母」,天后則是較多廣府人和福建人參拜。按黃素玉的說法,大部分九龍城寨的居民雖是潮州人,但九龍城街坊福利會卻十分支持九龍城區的天后誕活動。九龍城天后廟本由沙埔村村民管理,最早期供奉在九龍城打鼓嶺道的公園內。後來港英政府收地,天后廟被迫遷到黃大仙沙田拗道,不久又因配合當區的發展,天后廟再搬到九龍城寨內。1987年,港英政府宣佈清拆九龍城寨,以現金賠償給城寨內打理天后廟的人,他們接收了該筆現金,就購入了打鼓嶺道的一個樓上單位以供奉天后。1992年,九龍城天后會正式宣佈成立。現在的天后會會址,設於大廈的單位內,仍對外開放,由一位善信協助打理。
每逢天后誕(農曆三月廿三)和盂蘭節(農曆七月十六至二十),亞皆老街球場都有大型的賀誕和盂蘭勝會活動。其實,定期在九龍城天后誕上演賀誕神功戲是在1992年才開始,其時九龍城寨已清拆,九龍城天后誕雖然深受九龍城街坊重視,但只在亞皆老街球場做拜神儀式。柯木森為隆重其事,大膽提議九龍城潮僑街坊盂蘭勝會聯同九龍城街坊會合辦神功戲。1992年舉辦的神功戲,當時禮聘廣東一個潮劇來表演,又因為與廣府人合作(街坊會),五晚神功戲中,三晚是潮劇,兩晚是粵劇。
(按:據載天后誕神功戲,早於五十年代已不定期上演,主要是為九龍城區的公益事業籌款)
現在,九龍城天后會仍然堅持舉辦賀誕活動,農曆三月廿二日起,進行請神儀式,將天后會內的天后香爐請至亞皆老街球瑒。正誕當天,舉行巡遊活動,路線與盂蘭勝會請神的路線相同,神功戲則上演至三月廿六日。雖然九龍城天后會仍然非常重視天后誕,又因潮州人已不是九龍城內的主要居民,倒是有不少泰國人在這區居住,因宗教信仰不同,以致參與的人數不可同日而言,誕日盛況亦大不如前。
至於巡遊,就一直按照傳統做法,將天后的香爐請至神轎內,走遍九龍城內的大街小巷,缺一不可。因為傳說多年前區內發生瘟疫,天后巡遊過後才見起色,而且,巡遊經過區內店舖,也可順便募捐。天后會的收入,就主要靠巡遊時的募捐,百物騰貴的環境下,處於樓上的九龍城天后會,其營運十分艱難。
對於黃素玉來說,位於侯王廟前的東頭村道是條無形「界線」,劃分了九龍城。所以侯王廟雖位處九龍城,但在九龍城潮州人心目中,它卻處於九龍城「界線」外。而且,黃素玉認為,侯王廟多是廣府人參拜,而丈夫柯木森是潮州人,所以不會參拜侯王。即使天后誕和盂蘭的請神巡遊,也只途經賈炳達道,沒有到東頭村道請侯王行宮參與。
九龍城天后會跟很多神誕的組織一樣,除了面對籌集資金的問題外,參與者年紀老邁也是個大問題。每年農曆三月和七月,分別舉辦天后誕和盂蘭勝會,對會內的人來說著實吃力,而且年輕一輩也沒有接棒的動力,加上宗教信仰多元化,面對後繼問題,情況並不樂觀。
訪問日期:2015年12月16日(星期三)
訪問地點:九龍城天后會
訪問時間:下午2:30
受訪者:九龍城天后會黃素玉
「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延續促進會」總幹事葉德偉於1974年舉家遷入九龍城寨。他憶述,從城南道的小單位,搬進城寨內有房有廳的大單位,居住環境說是得到改善,一家幾口就這樣安頓下來,雖然外間對城寨的印象總是龍蛇混雜、烏煙瘴氣,但住久了便會慢慢習慣,不以為然。後來城寨清拆,葉德偉就加入街坊會當義工,輾轉成為街坊會總幹事。葉德偉曾在城寨內外居住,他表示九龍城寨居民心目中,大多知道侯王的來歷,也知道侯王廟是間與宋朝歷史息息相關的廟宇,但很少到侯王廟參拜。
英國於1898年租借新界後,港英政府一直想清拆九龍城寨。根據上一輩老人家口述,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港英政府企圖清拆城寨,城寨居民組織派出代表團向中國政府反映,後來抗爭成功,港英政府擱置清拆計劃。寨內居民在組織抗爭活動期間,籌集到一筆資金,本想全數捐給中國政府,但給婉拒,於是居民就以該筆資金,在1963年5月1日成立第一屆街坊會,後再變成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促進委員會,即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延續促進會的前身。
九龍城寨面積大及人口密度高,原有的各個居民組織沒有統率關係,但街坊會卻是一個以服務整個城寨居民為己任的組織。街坊會成立以來,會內幹事有見城寨內治安不靖,曾經自發成立「打更隊」,護送獨身女士進出城寨。此外,更自組清潔隊,清理城內垃圾,甚至修建城寨內設施,組織康體活動,盡心盡力服務城寨街坊,擔當起聯絡各方的工作。
上世紀六十年代,城寨的居住環境起了急劇變化。遷入城寨的人越來越多,樓宇越建越高,更引伸出房屋買賣問題。起初,這只屬買賣雙方的事,沒有第三者牽涉其中,後來買賣增加,居民要求街坊會參與見證。到了1987年1月14日,港英政府宣佈清拆城寨,居民也多是靠街坊會當時的蓋印,以證明索取賠償。而清拆期間,由於涉及到居民的安置賠償,當時房屋委員會轄下成立由政府代表、社會人士代表及城寨居民代表三方面組成的「九龍城寨清拆事宜特別委員會」,為九龍城寨居民研究補償及安置事宜。
其中,城寨居民代表多來自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促進委員會,他們熟悉街坊需要,了解城寨清拆所帶來的困難。從1987年港英政府宣佈清拆城寨,至1992年7月1日全數遷出,整個安置過程中,街坊會協助居民與政府斡旋,成為雙方的橋樑,並成功爭取城寨業主有權購買居屋。在安置居民的解決方案上,最低清拆賠償的金額因足夠購買市區最細的Y型居屋單位。因此,大部份城寨居民散居於1987-1992年推出的居屋單位,當中大約有八百多戶遷至黃大仙區,佔遷出居民的十分之一。
葉德偉表示城寨內本有天后廟和福德宮,印象中的福德宮,雖然只是路邊小社壇,香火尚算鼎盛。由於街坊會一直很少參與城寨內的賀誕活動,所以葉德偉也沒有留意當中有甚麼特別,只是不少街坊自行到福德宮上香參拜,反而九龍城區最熱鬧的要算是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盂蘭盛會,但似乎跟城寨內廟宇沒有太大的關係。即使城寨面臨清拆,街坊會也因忙著處理安置居民的問題,也沒有特別留意城寨內廟宇的動向。
聯合道侯王廟曾是九龍城的主要廟宇,座落在已清拆的九龍城寨後方。城寨內的天后廟、福德宮、三太子廟和其他小型神壇,亦隨著九龍城寨的清拆而消失,部份廟宇獲賠償後,遷往附近的樓宇內。九龍城寨則改建為九龍寨城公園。葉德偉曾在城寨內外居住,指出九龍城區居民一般很少到侯王廟參拜。他們亦大多都知道侯王來歷,也知道侯王廟是間與宋朝歷史息息相關的古廟,也基本上聽過侯王是宋帝昺的國舅,名楊亮節等典故。但他個人對侯王信仰認識不多,於是沒有特別參拜侯王的習慣,更遑論參與區內賀誕組織所舉辦的賀誕活動。葉德偉坦言,不論是城寨或是九龍城居民大都認為侯王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。
九龍城寨清拆多年,並已建成九龍寨城公園。城寨居民的下一代已經沒有在九龍城寨的生活經驗,對於街坊會的存在,隨著年月慢慢而變得疏離。1992年城寨居民全數遷出後,1993年街坊會更名為「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延續促進會」,把「延續」二字加上去,並註冊成為有限公司。此後幸獲多方捐助,籌得數百萬元覓地興建會址,只是在九龍城一帶找不到適合的空間,最後在黃大仙親仁街興建現址,2003年落成之後,充分利用會堂為區內舉辦文娛康樂活動,例如書法班、社交舞班等,延續當時街坊會「服務社區、聯絡街坊」的宗旨。
訪問日期:2015年11月19日(星期四)
訪問地點: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延續促進會-黃大仙親仁街2號
訪問時間:下午2:30
受訪者:九龍城寨街坊福利事業延續促進會總幹事葉德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