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

大澳楊侯古廟

大澳侯王古廟是法定古蹟,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興建,為大澳地標。大澳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漁村,數百年前已有人定居。雖然區內也有奉祀關帝和天后(汾流)等神祇的廟宇,但侯王卻是大澳居民心中的主神。每年的端午節,大澳都會舉行「遊涌」(大澳的「端午龍舟遊涌」已有百多年歷史。相傳大澳曾發生瘟疫,漁民請出各廟宇的神像在水道巡遊涌後,瘟疫消失,後來更發展成「端午龍舟遊涌」的傳統。) ,目的是祈求神祇庇佑大澳水陸居民平安。「大澳端午龍舟遊涌」由區內三個傳統漁業行會 「扒艇行」、「鮮魚行」和「合心堂」組成的龍舟協會牽頭籌辦。遊涌後一個月,又再為侯王賀誕,此習俗已維持了百多年。

大澳扒艇行現任執事樊森記先生,生於斯長於斯,不單見證祖父輩從事賀誕活動,更自小參與其中,長大後更承繼扒艇行的工作,籌辦每年的遊涌和賀楊侯誕等大型活動。年屆七旬的樊森記指,扒艇行保守估計在大澳最少有百多年歷史。其實「扒艇」是一種漁船,很久以前大澳漁民已懂得製造「扒艇」去捕魚,起初它只是人手操作,直至1953年漁民才「裝機落船」,為扒艇裝上發動機,自此出海捕魚不再單靠風向航行。

「扒艇行」成立目的

最初成立「扒艇行」是希望把漁民凝聚起來,後來才慢慢製造龍舟,再發展出遊涌的習俗。大澳第一艘龍舟,正是由扒艇行製造,其後才有鮮魚行和合心堂的龍舟。上世紀40年代,屬於大澳龍舟最興盛的時代,那時候大澳合共有超過40條龍舟。除遊涌外,扒艇行亦參與六月初六的賀楊侯誕。

堅守傳統

大澳遊涌是歷史悠久的大澳傳統習俗,並於2011年已成功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楊侯廟屹立大澳數百年,是大澳人「先入為主」的神靈,不論遊涌或賀楊侯誕,樊森記跟一眾居民都要堅持傳統,不能忘本。

侯王的龍舟

龍舟遊涌是大澳年度盛事,舉行日期為端午節正日及前一日(農曆五月初四及初五),期間有多種儀式,包括「喝龍」、「開光」、「採青」、「接神」、「遊涌」、「龍躉」及「送神」。農曆五月初四至初五,各行會進行「接神」儀式,先後到楊侯廟、天后廟、關帝廟及洪聖廟,將廟中的神靈行宮請到艇上,並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。

一般而言,如各行會製造了新龍舟參與遊涌,在新龍舟製成後,於先得在遊涌前為其「賦予生命」,於是要「喝龍」和「開光」。「喝龍」是以雞血與酒混和,並由喃嘸師傅主持,以此「雞紅酒」灑淨整條龍舟,然後到楊侯廟「開光」,「開光」儀式由道士主持,藉以賦予龍舟生命。開光時必須供奉鮮雞一隻、碌柚葉,和其他吉利的供品。

大澳既有新村天后廟、洪聖廟和關帝廟,為甚麼每當有新製成的龍舟要下水,事先只會及必須到侯王廟請侯王替新龍舟開光呢?樊森記表示這是「先入為主」,因為大澳原居民最先供奉的主神正是侯王,而新龍舟開光的意思,除了請神為龍舟加持賜福外,更意味著這是侯王的「財產」。

「頭船」與「龍躉」

接神之前,各行會會把龍舟拉到侯王廟附近,在山邊採摘青草放進龍口,賦予龍舟生氣,這就是「採青」。「採青」後才可「接神」,數十年前各行會規定,請侯王行宮由廟內落艇的人,必須是當年漁獲最豐的漁民,稱為「頭船」。漁獲稍次者,則可跟隨其後替神靈張羅傘,稱為「二船」。現在因大澳漁業沒以前興盛,大澳居民亦多在市區工作,接神的重責改由擲杯決定,得聖杯最多者請神,其次的張羅傘,但只有各行會會員才可參與擲聖杯。按樊森記的說法,傳統習俗需以神為主,並不能因會員較為富有,而將習俗跟金錢掛勾。

「接神」與「送神」

接神落艇後,該艇就稱為「神艇」,登上「神艇」的人亦需具備一定資格。首先,必須為行會中高輩份而又德高望重者方可陪神,整個接神儀式亦必須有輩份高及具豐富經驗者在旁,以收監督之效,可見大澳居民對傳統的守持和尊重。神艇完成「接神」後,便停泊在「龍躉」下。從前「龍躉」其實為「頭船」的棚屋所在,是端午期間的臨時活動場所,廟宇請出的神靈行宮會暫時供奉於「龍躉」中,各行會的龍舟也會停泊在「龍躉」周圍。龍舟停泊在「龍躉」後,五月初五就會舉行遊涌。神艇會由龍舟拖著,巡遊大澳各水道,沿途燒衣化幽,希望神祇保佑大澳水陸居民平安,兩岸棚屋的居民亦會燒香拜祭。遊涌結束後,龍舟就會拖著神艇,把神像送回各廟宇,謂之「送神」。2011年,大澳遊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,不單年輕一代的大澳人回到大澳參與盛事,其他地區的年輕人亦參與其中。

侯王誕

農曆六月初六為侯王誕。侯王既為大澳人的「主神」,為侯王賀誕當然是年度大事。扒艇行於當天下午一時半,就會前往侯王廟拜神,這個時候,亦是賀誕神功戲開台的時間。因此,一直以來,只要聽到開台的鑼鼓聲(不會遲於下午一時三十五分),賀壽曲奏起,眾人就會開始拜神。

跟遊涌稍有不同的是,賀誕沒有指定的行會負責,總之是一群熱心人士,每年籌備楊侯誕的賀誕神功戲。神功戲由六月初三起,為期4天至初六,共演九本戲。原先戲棚搭建在侯王廟對面空地,後因為戲棚的材料難以搬運,2015年遷至大澳龍田邨旁的空地搭建戲棚。

賀誕完成後,負責單位會聚首一堂召開檢討會議,並商討來年的賀誕安排,如上所述,負責賀誕的人選沒有特定,看誰自願擔任各種職務,只要在會議上落實下來,便各就各位,籌備來年的賀誕活動。當中,一切都只講求信任。

楊侯廟與大澳居民

楊侯廟於1988年大規模重修。樊森記憶述當年重修時,廟中的楊侯像被請出廟外,大澳居民本不贊成這種做法,惟當時沒人跟進及反映,樊森記希望未來重修時,只把楊侯的行宮請出廟外供奉,正身不可以離開廟宇。(華人廟宇委員會亦從善如流,於2015年重修時,只請出行宮於廟外的臨時神壇內)

楊侯廟旁有一個貨櫃箱,為扒艇行所有,內裡存放著各行會遊涌時所用的龍舟,包括龍頭、龍尾、龍身和大鼓等,這些物品,原本存放於楊侯廟偏殿,因為按大澳居民的想法,龍舟雖為各行會於遊涌時用,但實為侯王資產,加上大澳居民一直居住棚屋,實際上也沒有其他空間可存放龍舟。後來,扒艇行在廟後增設一個貨櫃箱作儲存龍舟之用,其他行會的龍舟亦存放於廟旁。

2008年扒艇行龍舟事件

2008年夏季,一場黑色暴雨襲港,山泥傾瀉令一段大澳道崩塌,切斷了來往大澳與市區的唯一道路。按樊森記憶述,當時扒艇行、鮮魚行和幾艘蝦艇都存放於楊侯廟旁,一場大風雨,楊侯廟旁寶珠潭附近的低窪地區受水浸影響,幾艘龍舟和蝦艇沿著寶珠潭被沖出大海,唯獨樊森記當天早上收到電話,有人告知扒艇行的龍舟在寶珠潭的後山上,發現龍舟之時水已退去。照道理龍舟是不可能沖到山上的,他前往查看時,更發現該艘扒艇行的龍舟,四平八穩的泊在地上,仿如浮在水上一般,更奇怪的是,龍頭的方向對正了寶珠潭的龍珠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7月22日(星期三)
訪問地點:大澳扒艇行會址
訪問時間:上午10:45-中午12:00
受訪者:大澳扒艇行執事樊森記先生

生於1941年的張海平,在大澳土生土長,早在六代前,祖先已在大澳生活。跟區內很多長輩一樣,自小見證著大澳人賀神誕和做神功戲。1995年起全身投入籌備楊侯賀誕活動,至2003年才慢慢淡出。大澳每年六月初六侯王誕,都會搭戲棚請戲班做神功戲,年少時所見的戲棚叫「金鐘棚」,即金字頂的竹棚,狀如教堂尖頂,上插一面錦旗,從大澳沙仔面遠看棚頂比侯王廟還高。神功戲多年來由區內幾個組織聯手籌辦。區內老人家所述,最早成立的組織是「合心堂」,確實成立日期已不可考,大概早在1930年代已有;侯王誕神功戲和端午節遊涌,合心堂仝人都親力親為參與其中。多年前,賀誕神功戲是由扒艇行和合心堂聯合籌辦,只是後來參與者眾,不用堂口名義,改為演戲值理委員會籌辦,意為「全大澳居民做戲」。

大澳合心堂張海平

大澳土生土長的張海平,生於1941年,長大後在離島任清潔工作,自1995年起全身投入合心堂的賀誕活動,至2003年才慢慢淡出。按他所述,根據在大澳的祖墳計算,其家族最少六代以前就已經在大澳生活。張海平跟很多區內長輩一樣,自小見證著大澳人賀神誕和做神功戲,自言小時候盼望誕期的原因,是有燒豬吃,長大後更投身協助籌辦賀誕活動。他憶述小時候每逢侯王誕,分別來自澳門、青山、長洲及香港仔等「四海居民」,乘著拖艇、摻繒或蝦艇從四面八方前來賀誕,期間漁船就停泊在侯王廟對出海面。

神功戲開鑼日期

一直以來,大澳侯王誕神功戲都是在六月初三開台,演至六月初七,但有一段時間,因六月初三是水漲,漁民稱為「流頂」,因有撻沙魚可捕,為著要遷就捕魚期,於是將神功戲順延一天,由初四至初八,後來又因為漁業式微,神功戲又復於初三至初七開演。

請神

大澳一年有八台戲:包括正月二十福德誕、正月廿五創龍社土地誕、二月初二土地誕、二月十三洪聖誕、三月廿三天后誕、四月廿三汾流天后誕、五月初五關帝誕(龍船唱戲)和六月初六的侯王誕;加上端午遊涌,總共有九次大型賀誕活動。一般而言,神功戲是請神看戲,而多年前的做法都是「頭船」(當年漁獲最豐者)負責請神,或者是由堂口或鄉事委員會主席請神。張海平表示,侯王誕神功戲卻有一點不同,很久之前他們在六月初三開台之日早上,請六位年老街坊請神,分工是兩人打頭鑼,四人抬轎,為每間廟準備元寶蠟燭,請出侯王、關帝、洪聖、天后和華光的行宮,到戲棚看戲。尾戲之後,也是六個人負責送神回廟。

金鐘棚

張海平曾負責參與搭建戲棚,非常熟悉數十年來的戲棚結構和轉變。張海平小時候所見的戲棚叫做「金鐘棚」,顧名思義是一個金字頂的竹棚,棚頂用三層竹舖成金字頂,形狀就像教堂的尖頂一般,上插一面錦旗,從大澳沙仔面遠看棚頂比侯王廟還高。1959年前,戲棚對正侯王廟門口,戲台連後台就伸展到廟前的河道上,但不能把竹柱椿在河裡,因在半水退的時候,搖艇和小舢舨要在棚底通過。到了初三至初六,該河道又會水漲,漲至幾近棚底,賀誕的善信必定要從水路搖艇而來。

由於西貢有戲棚倒榻事件,1960年起,理民府和地政署禁止大澳戲棚向水面延伸,當時張海平與其他負責人以製造漁具為由,向理民府申請使用侯王廟旁的空地,獲准後就在廟旁搭建戲棚,並臨時加建行人路讓觀眾通往戲棚。金鐘棚的上蓋用葵葉鋪成,但基於安全為由,消防局禁止使用葵葉封頂,指明要用帆布覆蓋,並灑上滅火粉。因此,搭建戲棚的成本飆升,直接促成日後實行套票制以穩定收入。再過一段時間,便不再採用金鐘棚,新戲棚的形制就稱為「鴨仔寮」。

全院滿座

1961年以前,看戲可說是「隨緣樂助」,當時請戲班來演一台戲的支出大約港幣2000多至3000元,街坊自行捐助,金額隨心。而實施套票制後,戲票定額發售,加上四方水陸居民的香油金,足以應付日益上漲的成本。張海平清楚記得,1961年的套票是個有編號的粉紅色牌,1962年起就採用四方形咭紙代替。1961至1963年,「售票處」就在侯王廟門口,那幾年請來靚次伯、石燕子、文千歲等大老倌,即使套票定價稍高,一樣「全院滿座」。有見場面墟冚如斯,1964年徇眾要求擴大戲棚,觀眾席擴大至能容納2000名觀眾。

菩薩的戲棚

張海平小時候已聽聞過戲棚倒塌事件。當時戲棚是「金鐘棚」,棚塌後需要大量竹材重新搭建,於是一眾漁民就拿出自家漁船用作曬網的竹桿,協助重新搭棚。張海平開始參與籌辦賀誕活動時,也曾處理過兩次戲棚倒塌事件。1966年的神功戲,戲棚一如往年搭建在侯王廟旁,豈料上演第一晚戲後,就因為回南風把戲棚吹塌。當年請到侯王及關帝等數位菩薩的行宮,正放在吊在戲棚頂的吊籮上,好讓菩薩看戲,大風吹塌的戲棚,偏偏到了神像前就沒有再塌下去,而幾尊行宮旁的竹棚、戲台板和後台都沒有絲毫影響。

有見及此,在天光之前一眾大澳人同心協力,動手清除戲棚塌毀的部份,馬上重新搭建臨時棚頂,並要求戲班改做一晚折子戲。但戲班負責人關海山先生不願意,要求停雨時才復演。當時張海平等人拿出與戲班簽訂的合約,指明神功戲是「風雨不改」。張海平指出,神功戲是做給菩薩看的,正所謂「菩薩行先」,如果沒掛風球,神功戲就應該繼續,結果在鄉民同心合力之下,神功戲就在臨時搭建的戲棚演完。

第二次戲棚倒塌事件發生在1993年,當年請得雛鳳鳴劇團演戲。跟1966年一樣,都是第一晚戲後戲棚就倒塌。當時班主指明,原本演五晚戲,第一晚戲棚倒塌後,如果戲棚能於那幾天內重新搭完,也就會在餘下的時間把戲做完。那次到最後尚算順利,一眾鄉民在初五早上重新搭好戲棚,初五晚可以重新開戲,演到初七的尾戲。大澳人的團結也不禁令當時的戲班班主嘆為觀止。而當時的張海平,除了負責演戲的大小事務外還擔任司儀。

競投福品

即使實施套票制,但因成本不斷上漲,單靠賣票已不能應付做一台戲的開支,於是就開設競投福品來增加收入。由於侯王誕前不久就是端午遊涌,得在遊涌後才會開賣侯王誕神功戲戲票,很多年前甚至在端午後才聯絡戲班。如今,由於提早做準備工作,戲班幾乎要提前一年落實,在資金上必需有充足的盈餘才可辦事。

1996年侯王誕加入競投環節,以增加收入。張海平直言競投福品本小利大,花幾千元購買福品,第一年就已有8萬6千多元的收入,第二年已達12萬多,2015年總數更達100萬。在各種福品中,金器首飾倒是最能引起激烈競投的!大澳是一條漁村,並沒有太多人從商,漁民對長紅本來並不特別重視,但近來大澳的年輕人多在外從商,有些還在大陸開設工廠等,自此長紅才在福品競投中佔一重要席位,競投價格可上4至5萬元。

從九本戲至七本戲

可是,為著各樣成本上漲,除了想辦法增加收入之外,還得考慮「節流」,以縮減開支。2001年請得鳴芝聲劇團演神功戲,在計算過請戲班、搭戲棚和晚宴的開支後,再考慮賣票、競投和香油的收入,還得再虧蝕數萬元,隨後就在侯王面前卜杯請示在經費不夠的情況下,縮減為七本戲,在七本戲和九本戲開支相差接近十萬的情況下,改做七本戲確實減輕了財政上的負擔。

侯王靈驗

張海平聽聞在很久以前,侯王廟所在是個小島,廟後的山上有個小凹,凹內有一顆寶珠,因此侯王廟旁的地方稱作「寶珠潭」,但寶珠後被一外籍人士盜去後便不知所終。多年前曾有傳聞指有賊船想打大澳主意,準備上岸洗劫。侯王「得知」後便以紅色的燐火令大澳燈火通明,賊船被嚇退,改變方向駛至烏燈黑火的沙螺灣,令大澳逃過一劫,消息傳開去後,大澳人就更崇敬侯王。

大漁民每年年頭祈福,都會到侯王廟求簽,祈求得到侯王的指引和庇佑。而最特別的,就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「黃花水」,漁民會在八月初求簽請侯王指引能捕到黃花魚群聚集的「捕口」,只是1960年後,「黃花季節」已經沒落,漁民已捕不到黃花魚了。至於祈福,一般都是遵照「年頭祈福,年尾還神」,但不以堂口或組織名義,只以個人名義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10月28日(星期三)
訪問地點:大澳吉慶後街
訪問時間:下午1:45-3:45
受訪者:大澳合心堂張海平(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副主席)

1937年出生的溫福明是土生土長的大澳人,小時候稱為「阿福」,年長後被尊稱作「佛爺」。三十一歲前留在大澳當漁民,後來離開大澳到市區打工,退休後遷回大澳居住,並一直參與大澳區內的主要賀誕活動。除端午遊涌外,溫福明更參與所有慶賀神靈的神誕。大澳人賀誕並沒有正式的值理會,他在2005年擔任大澳楊侯寶誕財務。每年都詳細記錄賀誕的收支,希望為這些工作留下記錄,方便後人參考。

上世紀六十年代,大澳的侯王誕神功戲沒有採用套票制,都是街坊自行認捐,負責人用人緣簿記錄街坊認捐的金額。後來轉套票制,坊眾可以一定金額認購神功戲套票,套票包括戲棚座位和晚宴,悉隨尊便,若真有買不起套票的,也會捐獻少量金錢,以示對侯王的尊敬。

很多時候財務狀況和預算令辦事形式轉變,2006年由九本戲轉為七本戲,是為了減省開支,控制成本。另外,為增加收入,於是增設競投福品環節。多年來,競投的福品也有明顯的轉變,早於八十年代,競投的多是飾物擺設,都是一些體積較大的物品,近年就多是首飾和補品,溫福明笑言,競投首飾和補品可將目標範圍擴大至女性,而近十多年,競爭得最激烈,卻又往往由同一人志在必得的,就是侯王頭上的「萬里長紅」。

侯王與大澳人

溫福明表示,他們家有一個祖墳在深屈附近,顯示溫氏一族在大嶼山一帶可能已有300多年歷史。可是,為甚麼大澳人對楊侯懷著祟高的敬意,溫福明卻不得而知,以前大澳人出海捕魚,每逢出船都必定經過侯王廟,於是不論出海或回家,都會到侯王廟拜一拜神,以求心安。大約在三、四十年代,溫福明年輕時,便已聽到區內老人家說,這個菩薩(楊侯)甚為靈驗,如果有事請求,可得到菩薩的指示。後來到五十年代,漁民生活條件提高,有見侯王廟有維修需要,大家紛紛籌集經費,自行維修古廟,於是就在區內形成一股凝聚力,後來因為部份漁民漁穫大順,生意興隆,就慢慢自行組織堂會賀誕。

代代相傳

溫福明憶述,當他還是四、五歲的時候,就已經跟著父輩坐船到侯王廟賀誕,那時大伙知道要賀侯王誕,都各自從自己的棚屋搖櫓過去,在船上掛著錦旗,佈置得色彩斑爛,而最早以組織名義在大澳賀楊侯誕的是合心堂。上世紀四十年代中,溫福明在賀誕時會跟著祖母到戲棚看戲,而戲棚設在侯王廟前的河道上,座位就在廟前空地,其時他並不懂得欣賞,就舖上草蓆席地而睡,同時替祖母先佔位置。後來考慮到戲棚在河道上會較為危險,過了幾屆後就將戲棚稍稍移動,將舞台的位置搭建在陸地上,不再向著廟的門口。

當時雖然有成立於1930年代的漁民互助社,但它並非統籌侯王誕神功戲的組織。每年負責辦神功戲的人是「頭船」,即該年漁穫最豐者,委派人員出來辦理。由於「頭船」仍需要出海捕漁,於是漁民互助社就有一兩名負責文書工作的人,協助辦理神功戲的行政工作,如是者一代傳一代,到現在,大澳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從事漁業,沒有「頭船」派人辦戲,而老一輩繼續維持習俗。

侯王誕神功戲

2006年以前,神功戲上演4日5夜共9 本戲,全盛時期更請得如新馬師曾、梁醒波等知名大老倌來表演。小時候的溫福明未擔任籌備工作的要職,只協助維持戲棚觀眾席秩序。神功戲既是為楊侯王賀誕而演,開幕前當然得請楊侯出來看戲。開鑼當日中午先會進行請神儀式,把區內最重要的神靈請到戲棚內,包括侯王、洪聖、關帝和天后。溫福明表示,多年來他有一個堅持,就是必須先請侯王,才可請其他神靈,因為當天是楊侯誕的大日子,楊侯才是主神,其他只可說是陪神。

負責請行宮到戲棚的人也有特別要求。多年前只有「頭船」的人才可請神。漁業沒落後,就改由鄉事委員會主席請神,現在卻是「專人專責」,由一個自小跟父親請過神的大澳居民,腳踏三輪車,由侯王廟開始,到關帝、洪聖和天后,逐一請神出廟到戲棚。當然,這位負責請神的人,當初大家也曾問過杯請示侯王而產生的,而他對廟內的神像都必須相當熟悉,因為廟內還供奉著其他組織的侯王像,請神到戲棚的行宮只有一尊,因此請神的人必須熟悉不同的楊侯行宮。

人緣簿

六十年代以前,大澳侯王誕神功戲沒有採用認購套票制,都是街坊自行認捐,負責人先以人緣簿記錄街坊的認捐金額,之後再向各人取錢。溫福明表示,他從沒聽說過有人賴賬,按人緣簿記錄收錢的過程一直相安無事。後來約1960年初轉套票制,坊眾可以捐一定金額認購神功戲套票,套票包括戲棚座位和晚宴。若真有買不起套票的,也會捐獻少量金錢,以示對侯王的尊敬。很多時候,舉辦形式日趨簡化,很大程度上跟財務狀況有關。2006年開始,大澳楊侯誕由九本戲轉為七本戲,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成本。街坊隨意認捐變成認購套票,目的是應付日益上漲的成本,以預算支出差額及構思相應辦法解決。

萬里長紅

舉行競投福品的晚宴,一般會在周六或周日晚,以遷就在市區上班的人回大澳參加。多年來,競投的福品也有明顯轉變,早於八十年代,競投的多是飾物擺設,都是體積較大的物品。近年多是首飾和補品。溫福明笑言,競投首飾和補品可將目標擴大至女性,近十多年,競爭最激烈,卻又往往由同一人志在必得的,就是侯王頭上的「萬里長紅」。

從最初的16,800元,投至2013年的38,800元,可能有人見萬里長紅能帶來好運,2014年有競爭者開價38,900元,為求好意頭,又礙於38,900後就要到四萬,而「四」字不吉利,幾經考慮之下,以48,800元投得。雖然「四」字不吉利,但只好以多個「八」字對沖一下。

早幾年,汾流天后誕競投福品開始競投錦旗,投得錦旗的人果然生意興隆,於是籌辦侯王誕競投的人就仿效,於2012年設錦旗競投。可是,當年投得錦旗的人生意上出現問題,而2013年投得錦旗的另一人,家人出現問題,自2014年起就再沒打算競投錦旗了。

大澳楊侯寶誕演戲值理會

現時宣傳神功戲的海報中,都有演戲值理會的字樣,但其實不算是一個正式的值理會。按溫福明的說法,「值理會」結構比較鬆散,只是幾位有心人聚在一起,大家互補長短,各自貢獻自己所知,沿襲多年,成就每年的賀誕活動。其實「值理會」的核心班底早就形成。自2005年溫福明執掌財務,掌管一切出納,但正式掌權的又另有其人,而該人同時存管「值理會」的現金流。

因此,管錢的不存錢,掌權的不管錢,這個「值理會」內基本上都是在區內有點名望的人,大家除了互補長短外,更可以互相制衡,防止不愉快事件發生,令每年的賀誕活動順利舉行。溫福明強調,不論是擔任甚麼職位,出過多少錢、多少力,均是義務工作。

神功戲因涉及使用公眾地方,每年誕期前三個月,值理會就會透過大澳鄉事委員會發信申請,同時鄉事委員會會協助通知消防和食環署等。每年誕期一過,大家也就會聚在一起,商討來年計劃,一般而言值理大多需要出外工作,故對演戲的戲班、辦事流程等都不會輕易作出改動。

佛爺

年輕在市區工作,不知何故曾經遭人亂刀斬了十九刀,受多處刀傷,雙腿幾乎殘廢,足足兩年不能走路。溫福明曾在廟前許下諾言,只要他能重新站起來,以後無論神靈著他做甚麼事,他都會盡力去做,後來他遇到一個神醫,短短一個月間就令他重新走路,慢慢回復如正常人一樣。他也沒有忘記承諾,積極參與大澳神誕籌備工作,凡事親力親為。正如他自己所言,一年中有九個月都在做賀誕工作,亦正因為此,他在大澳才有「佛爺」這個稱號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10月28日(星期三)
訪問地點:大澳太平街
訪問時間:上午10:45-中午12:00
受訪者:大澳漁民互助社執事溫福明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