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历史

大澳杨侯古庙

大澳是香港硕果仅存的渔村,数百年前已有人定居,建于1699年的杨侯古庙是大澳地标。虽然区内也有关帝和天后(汾流)等庙宇,但侯王却是在大澳居民心中的主神。每年端午,大澳都会举行「游涌」(大澳的「端午龙舟游涌」已有百多年历史。相传大澳曾发生瘟疫,渔民请出各庙宇的神像在水道巡游涌后,瘟疫消失,后来更发展成「端午龙舟游涌」的传统。) ,活动目的是祈求神祇庇佑大澳水陆居民平安。 「大澳端午龙舟游涌」由区内三个传统渔业行会—「扒艇行」、「鲜鱼行」和「合心堂」组成的龙舟协会牵头筹办。游涌后一个月,又再为侯王贺诞,此习俗已维持了百多年。

大澳扒艇行现任执事樊森记先生,生于斯长于斯,不单见证祖父辈从事贺诞活动,更自小参与其中,长大后更承继扒艇行的工作,筹办每年的游涌和贺杨侯诞等大型活动。年届七旬的樊森记指,扒艇行保守估计在大澳最少有百多年历史。其实「扒艇」是一种渔船,很久以前大澳渔民已懂得制造「扒艇」去捕鱼,起初它只是人手操作,直至1953年渔民才「装机落船」,为扒艇装上发动机,自此出海捕鱼不再单靠风向航行。

「扒艇行」成立目的

最初成立「扒艇行」是希望把渔民凝聚起来,后来才慢慢制造龙舟,再发展出游涌的习俗。大澳第一艘龙舟,正是由扒艇行制造,其后才有鲜鱼行和合心堂的龙舟。上世纪40年代,属于大澳龙舟最兴盛的时代,那时候大澳合共有超过40条龙舟。除游涌外,扒艇行亦参与六月初六的贺杨侯诞。

坚守传统

大澳游涌是历史悠久的大澳传统习俗,并于2011年已成功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杨侯庙屹立大澳数百年,是大澳人「先入为主」的神灵,不论游涌或贺杨侯诞,樊森记跟一众居民都要坚持传统,不能忘本。

侯王的龙舟

龙舟游涌是大澳年度盛事,举行日期为端午节正日及前一日(农历五月初四及初五),期间有多种仪式,包括「喝龙」、「开光」、「采青」、 「接神」、「游涌」、「龙趸」及「送神」。农历五月初四至初五,各行会进行「接神」仪式,先后到杨侯庙、天后庙、关帝庙及洪圣庙,将庙中的神灵行宫请到艇上,并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。

一般而言,如各行会制造了新龙舟参与游涌,在新龙舟制成后,于先得在游涌前为其「赋予生命」,于是要「喝龙」和「开光」。 「喝龙」是以鸡血与酒混和,并由喃呒师傅主持,以此「鸡红酒」洒净整条龙舟,然后到杨侯庙「开光」,「开光」仪式由道士主持,借以赋予龙舟生命。开光时必须供奉鲜鸡一只、碌柚叶,和其他吉利的供品。

大澳既有新村天后庙、洪圣庙和关帝庙,为什么每当有新制成的龙舟要下水,事先只会及必须到侯王庙请侯王替新龙舟开光呢?樊森记表示这是「先入为主」,因为大澳原居民最先供奉的主神正是侯王,而新龙舟开光的意思,除了请神为龙舟加持赐福外,更意味着这是侯王的「财产」。

「头船」与「龙趸」

接神之前,各行会会把龙舟拉到侯王庙附近,在山边采摘青草放进龙口,赋予龙舟生气,这就是「采青」。 「采青」后才可「接神」,数十年前各行会规定,请侯王行宫由庙内落艇的人,必须是当年渔获最丰的渔民,称为「头船」。渔获稍次者,则可跟随其后替神灵张罗伞,称为「二船」。现在因大澳渔业没以前兴盛,大澳居民亦多在市区工作,接神的重责改由掷杯决定,得圣杯最多者请神,其次的张罗伞,但只有各行会会员才可参与掷圣杯。按樊森记的说法,传统习俗需以神为主,并不能因会员较为富有,而将习俗跟金钱挂勾。

「接神」与「送神」

接神落艇后,该艇就称为「神艇」,登上「神艇」的人亦需具备一定资格。首先,必须为行会中高辈份而又德高望重者方可陪神,整个接神仪式亦必须有辈份高及具丰富经验者在旁,以收监督之效,可见大澳居民对传统的守持和尊重。神艇完成「接神」后,便停泊在「龙趸」下。从前「龙趸」其实为「头船」的棚屋所在,是端午期间的临时活动场所,庙宇请出的神灵行宫会暂时供奉于「龙趸」中,各行会的龙舟也会停泊在「龙趸」周围。龙舟停泊在「龙趸」后,五月初五就会举行游涌。神艇会由龙舟拖着,巡游大澳各水道,沿途烧衣化幽,希望神祇保佑大澳水陆居民平安,两岸棚屋的居民亦会烧香拜祭。游涌结束后,龙舟就会拖着神艇,把神像送回各庙宇,谓之「送神」。 2011年,大澳游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,不单年轻一代的大澳人回到大澳参与盛事,其他地区的年轻人亦参与其中。

侯王诞

农历六月初六为侯王诞。侯王既为大澳人的「主神」,为侯王贺诞当然是年度大事。扒艇行于当天下午一时半,就会前往侯王庙拜神,这个时候,亦是贺诞神功戏开台的时间。因此,一直以来,只要听到开台的锣鼓声(不会迟于下午一时三十五分),贺寿曲奏起,众人就会开始拜神。

跟游涌稍有不同的是,贺诞没有指定的行会负责,总之是一群热心人士,每年筹备杨侯诞的贺诞神功戏。神功戏由六月初三起,为期4天至初六,共演九本戏。原先戏棚搭建在侯王庙对面空地,后因为戏棚的材料难以搬运,2015年迁至大澳龙田村旁的空地搭建戏棚。

贺诞完成后,负责单位会聚首一堂召开检讨会议,并商讨来年的贺诞安排,如上所述,负责贺诞的人选没有特定,看谁自愿担任各种职务,只要在会议上落实下来,便各就各位,筹备来年的贺诞活动。当中,一切都只讲求信任。

杨侯庙与大澳居民

杨侯庙于1988年大规模重修。樊森记忆述当年重修时,庙中的杨侯像被请出庙外,大澳居民本不赞成这种做法,惟当时没人跟进及反映,樊森记希望未来重修时,只把杨侯的行宫请出庙外供奉,正身不可以离开庙宇。 (华人庙宇委员会亦从善如流,于2015年重修时,只请出行宫于庙外的临时神坛内)

杨侯庙旁有一个货柜箱,为扒艇行所有,内里存放着各行会游涌时所用的龙舟,包括龙头、龙尾、龙身和大鼓等,这些物品,原本存放于杨侯庙偏殿,因为按大澳居民的想法,龙舟虽为各行会于游涌时用,但实为侯王资产,加上大澳居民一直居住棚屋,实际上也没有其他空间可存放龙舟。后来,扒艇行在庙后增设一个货柜箱作储存龙舟之用,其他行会的龙舟亦存放于庙旁。

2008年扒艇行龙舟事件

2008年夏季,一场黑色暴雨袭港,山泥倾泻令一段大澳道崩塌,切断了来往大澳与市区的唯一道路。按樊森记忆述,当时扒艇行、鲜鱼行和几艘虾艇都存放于杨侯庙旁,一场大风雨,杨侯庙旁宝珠潭附近的低洼地区受水浸影响,几艘龙舟和虾艇沿着宝珠潭被冲出大海,唯独樊森记当天早上收到电话,有人告知扒艇行的龙舟在宝珠潭的后山上,发现龙舟之时水已退去。照道理龙舟是不可能冲到山上的,他前往查看时,更发现该艘扒艇行的龙舟,四平八稳的泊在地上,仿如浮在水上一般,更奇怪的是,龙头的方向对正了宝珠潭的龙珠。

访问日期:2015年7月22日(星期三)
访问地点:大澳扒艇行会址
访问时间:上午10:45-中午12:00
受访者:大澳扒艇行执事樊森记先生

生于1941年的张海平,在大澳土生土长,早在六代前,祖先已在大澳生活。跟区内很多长辈一样,自小见证着大澳人贺神诞和做神功戏。 1995年起全身投入筹备杨侯贺诞活动,至2003年才慢慢淡出。大澳每年六月初六侯王诞,都会搭戏棚请戏班做神功戏,年少时所见的戏棚叫「金钟棚」,即金字顶的竹棚,状如教堂尖顶,上插一面锦旗,从大澳沙仔面远看棚顶比侯王庙还高。神功戏多年来由区内几个组织联手筹办。区内老人家所述,最早成立的组织是「合心堂」,确实成立日期已不可考,大概早在1930年代已有;侯王诞神功戏和端午节游涌,合心堂同人都亲力亲为参与其中。多年前,贺诞神功戏是由扒艇行和合心堂联合筹办,只是后来参与者众,不用堂口名义,改为演戏值理委员会筹办,意为「全大澳居民做戏」。

大澳合心堂张海平

大澳土生土长的张海平,生于1941年,长大后在离岛任清洁工作,自1995年起全身投入合心堂的贺诞活动,至2003年才慢慢淡出。按他所述,根据在大澳的祖坟计算,其家族最少六代以前就已经在大澳生活。张海平跟很多区内长辈一样,自小见证着大澳人贺神诞和做神功戏,自言小时候盼望诞期的原因,是有烧猪吃,长大后更投身协助筹办贺诞活动。他忆述小时候每逢侯王诞,分别来自澳门、青山、长洲及香港仔等「四海居民」,乘着拖艇、掺缯或虾艇从四面八方前来贺诞,期间渔船就停泊在侯王庙对出海面。

神功戏开锣日期

一直以来,大澳侯王诞神功戏都是在六月初三开台,演至六月初七,但有一段时间,因六月初三是水涨,渔民称为「流顶」,因有挞沙鱼可捕,为着要迁就捕鱼期,于是将神功戏顺延一天,由初四至初八,后来又因为渔业式微,神功戏又复于初三至初七开演。

请神

大澳一年有八台戏:包括正月二十福德诞、正月廿五创龙社土地诞、二月初二土地诞、二月十三洪圣诞、三月廿三天后诞、四月廿三汾流天后诞、五月初五关帝诞(龙船唱戏)和六月初六的侯王诞;加上端午游涌,总共有九次大型贺诞活动。一般而言,神功戏是请神看戏,而多年前的做法都是「头船」(当年渔获最丰者)负责请神,或者是由堂口或乡事委员会主席请神。张海平表示,侯王诞神功戏却有一点不同,很久之前他们在六月初三开台之日早上,请六位年老街坊请神,分工是两人打头锣,四人抬轿,为每间庙准备元宝蜡烛,请出侯王、关帝、洪圣、天后和华光的行宫,到戏棚看戏。尾戏之后,也是六个人负责送神回庙。

金钟棚

张海平曾负责参与搭建戏棚,非常熟悉数十年来的戏棚结构和转变。张海平小时候所见的戏棚叫做「金钟棚」,顾名思义是一个金字顶的竹棚,棚顶用三层竹铺成金字顶,形状就像教堂的尖顶一般,上插一面锦旗,从大澳沙仔面远看棚顶比侯王庙还高。 1959年前,戏棚对正侯王庙门口,戏台连后台就伸展到庙前的河道上,但不能把竹柱椿在河里,因在半水退的时候,摇艇和小舢舨要在棚底通过。到了初三至初六,该河道又会水涨,涨至几近棚底,贺诞的善信必定要从水路摇艇而来。

由于西贡有戏棚倒榻事件,1960年起,理民府和地政署禁止大澳戏棚向水面延伸,当时张海平与其他负责人以制造渔具为由,向理民府申请使用侯王庙旁的空地,获准后就在庙旁搭建戏棚,并临时加建行人路让观众通往戏棚。金钟棚的上盖用葵叶铺成,但基于安全为由,消防局禁止使用葵叶封顶,指明要用帆布覆盖,并洒上灭火粉。因此,搭建戏棚的成本飙升,直接促成日后实行套票制以稳定收入。再过一段时间,便不再采用金钟棚,新戏棚的形制就称为「鸭仔寮」。

全院满座

1961年以前,看戏可说是「随缘乐助」,当时请戏班来演一台戏的支出大约港币2000多至3000元,街坊自行捐助,金额随心。而实施套票制后,戏票定额发售,加上四方水陆居民的香油金,足以应付日益上涨的成本。张海平清楚记得,1961年的套票是个有编号的粉红色牌,1962年起就采用四方形咭纸代替。 1961至1963年,「售票处」就在侯王庙门口,那几年请来靓次伯、石燕子、文千岁等大老倌,即使套票定价稍高,一样「全院满座」。有见场面墟冚如斯,1964年徇众要求扩大戏棚,观众席扩大至能容纳2000名观众。

菩萨的戏棚

张海平小时候已听闻过戏棚倒塌事件。当时戏棚是「金钟棚」,棚塌后需要大量竹材重新搭建,于是一众渔民就拿出自家渔船用作晒网的竹杆,协助重新搭棚。张海平开始参与筹办贺诞活动时,也曾处理过两次戏棚倒塌事件。 1966年的神功戏,戏棚一如往年搭建在侯王庙旁,岂料上演第一晚戏后,就因为回南风把戏棚吹塌。当年请到侯王及关帝等数位菩萨的行宫,正放在吊在戏棚顶的吊箩上,好让菩萨看戏,大风吹塌的戏棚,偏偏到了神像前就没有再塌下去,而几尊行宫旁的竹棚、戏台板和后台都没有丝毫影响。

有见及此,在天光之前一众大澳人同心协力,动手清除戏棚塌毁的部份,马上重新搭建临时棚顶,并要求戏班改做一晚折子戏。但戏班负责人关海山先生不愿意,要求停雨时才复演。当时张海平等人拿出与戏班签订的合约,指明神功戏是「风雨不改」。张海平指出,神功戏是做给菩萨看的,正所谓「菩萨行先」,如果没挂风球,神功戏就应该继续,结果在乡民同心合力之下,神功戏就在临时搭建的戏棚演完。

第二次戏棚倒塌事件发生在1993年,当年请得雏凤鸣剧团演戏。跟1966年一样,都是第一晚戏后戏棚就倒塌。当时班主指明,原本演五晚戏,第一晚戏棚倒塌后,如果戏棚能于那几天内重新搭完,也就会在余下的时间把戏做完。那次到最后尚算顺利,一众乡民在初五早上重新搭好戏棚,初五晚可以重新开戏,演到初七的尾戏。大澳人的团结也不禁令当时的戏班班主叹为观止。而当时的张海平,除了负责演戏的大小事务外还担任司仪。

竞投福品

即使实施套票制,但因成本不断上涨,单靠卖票已不能应付做一台戏的开支,于是就开设竞投福品来增加收入。由于侯王诞前不久就是端午游涌,得在游涌后才会开卖侯王诞神功戏戏票,很多年前甚至在端午后才联络戏班。如今,由于提早做准备工作,戏班几乎要提前一年落实,在资金上必需有充足的盈余才可办事。

1996年侯王诞加入竞投环节,以增加收入。张海平直言竞投福品本小利大,花几千元购买福品,第一年就已有8万6千多元的收入,第二年已达12万多,2015年总数更达100万。在各种福品中,金器首饰倒是最能引起激烈竞投的!大澳是一条渔村,并没有太多人从商,渔民对长红本来并不特别重视,但近来大澳的年轻人多在外从商,有些还在大陆开设工厂等,自此长红才在福品竞投中占一重要席位,竞投价格可上4至5万元。

从九本戏至七本戏

可是,为着各样成本上涨,除了想办法增加收入之外,还得考虑「节流」,以缩减开支。 2001年请得鸣芝声剧团演神功戏,在计算过请戏班、搭戏棚和晚宴的开支后,再考虑卖票、竞投和香油的收入,还得再亏蚀数万元,随后就在侯王面前卜杯请示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,缩减为七本戏,在七本戏和九本戏开支相差接近十万的情况下,改做七本戏确实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。

侯王灵验

张海平听闻在很久以前,侯王庙所在是个小岛,庙后的山上有个小凹,凹内有一颗宝珠,因此侯王庙旁的地方称作「宝珠潭」,但宝珠后被一外籍人士盗去后便不知所终。多年前曾有传闻指有贼船想打大澳主意,准备上岸洗劫。侯王「得知」后便以红色的燐火令大澳灯火通明,贼船被吓退,改变方向驶至乌灯黑火的沙螺湾,令大澳逃过一劫,消息传开去后,大澳人就更崇敬侯王。

大渔民每年年头祈福,都会到侯王庙求签,祈求得到侯王的指引和庇佑。而最特别的,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「黄花水」,渔民会在八月初求签请侯王指引能捕到黄花鱼群聚集的「捕口」,只是1960年后,「黄花季节」已经没落,渔民已捕不到黄花鱼了。至于祈福,一般都是遵照「年头祈福,年尾还神」,但不以堂口或组织名义,只以个人名义。

访问日期:2015年10月28日(星期三)
访问地点:大澳吉庆后街
访问时间:下午1:45-3:45
受访者:大澳合心堂张海平(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副主席)

1937年出生的温福明是土生土长的大澳人,小时候称为「阿福」,年长后被尊称作「佛爷」。三十一岁前留在大澳当渔民,后来离开大澳到市区打工,退休后迁回大澳居住,并一直参与大澳区内的主要贺诞活动。除端午游涌外,温福明更参与所有庆贺神灵的神诞。大澳人贺诞并没有正式的值理会,他在2005年担任大澳杨侯宝诞财务。每年都详细记录贺诞的收支,希望为这些工作留下记录,方便后人参考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,大澳的侯王诞神功戏没有采用套票制,都是街坊自行认捐,负责人用人缘簿记录街坊认捐的金额。后来转套票制,坊众可以一定金额认购神功戏套票,套票包括戏棚座位和晚宴,悉随尊便,若真有买不起套票的,也会捐献少量金钱,以示对侯王的尊敬。

很多时候财务状况和预算令办事形式转变,2006年由九本戏转为七本戏,是为了减省开支,控制成本。另外,为增加收入,于是增设竞投福品环节。多年来,竞投的福品也有明显的转变,早于八十年代,竞投的多是饰物摆设,都是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,近年就多是首饰和补品,温福明笑言,竞投首饰和补品可将目标范围扩大至女性,而近十多年,竞争得最激烈,却又往往由同一人志在必得的,就是侯王头上的「万里长红」。

侯王与大澳人

温福明表示,他们家有一个祖坟在深屈附近,显示温氏一族在大屿山一带可能已有300多年历史。可是,为什么大澳人对杨侯怀着祟高的敬意,温福明却不得而知,以前大澳人出海捕鱼,每逢出船都必定经过侯王庙,于是不论出海或回家,都会到侯王庙拜一拜神,以求心安。大约在三、四十年代,温福明年轻时,便已听到区内老人家说,这个菩萨(杨侯)甚为灵验,如果有事请求,可得到菩萨的指示。后来到五十年代,渔民生活条件提高,有见侯王庙有维修需要,大家纷纷筹集经费,自行维修古庙,于是就在区内形成一股凝聚力,后来因为部份渔民渔获大顺,生意兴隆,就慢慢自行组织堂会贺诞。

代代相传

温福明忆述,当他还是四、五岁的时候,就已经跟着父辈坐船到侯王庙贺诞,那时大伙知道要贺侯王诞,都各自从自己的棚屋摇橹过去,在船上挂着锦旗,布置得色彩斑烂,而最早以组织名义在大澳贺杨侯诞的是合心堂。上世纪四十年代中,温福明在贺诞时会跟着祖母到戏棚看戏,而戏棚设在侯王庙前的河道上,座位就在庙前空地,其时他并不懂得欣赏,就铺上草席席地而睡,同时替祖母先占位置。后来考虑到戏棚在河道上会较为危险,过了几届后就将戏棚稍稍移动,将舞台的位置搭建在陆地上,不再向着庙的门口。

当时虽然有成立于1930年代的渔民互助社,但它并非统筹侯王诞神功戏的组织。每年负责办神功戏的人是「头船」,即该年渔获最丰者,委派人员出来办理。由于「头船」仍需要出海捕渔,于是渔民互助社就有一两名负责文书工作的人,协助办理神功戏的行政工作,如是者一代传一代,到现在,大澳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从事渔业,没有「头船」派人办戏,而老一辈继续维持习俗。

侯王诞神功戏

2006年以前,神功戏上演4日5夜共9 本戏,全盛时期更请得如新马师曾、梁醒波等知名大老倌来表演。小时候的温福明未担任筹备工作的要职,只协助维持戏棚观众席秩序。神功戏既是为杨侯王贺诞而演,开幕前当然得请杨侯出来看戏。开锣当日中午先会进行请神仪式,把区内最重要的神灵请到戏棚内,包括侯王、洪圣、关帝和天后。温福明表示,多年来他有一个坚持,就是必须先请侯王,才可请其他神灵,因为当天是杨侯诞的大日子,杨侯才是主神,其他只可说是陪神。

负责请行宫到戏棚的人也有特别要求。多年前只有「头船」的人才可请神。渔业没落后,就改由乡事委员会主席请神,现在却是「专人专责」,由一个自小跟父亲请过神的大澳居民,脚踏三轮车,由侯王庙开始,到关帝、洪圣和天后,逐一请神出庙到戏棚。当然,这位负责请神的人,当初大家也曾问过杯请示侯王而产生的,而他对庙内的神像都必须相当熟悉,因为庙内还供奉着其他组织的侯王像,请神到戏棚的行宫只有一尊,因此请神的人必须熟悉不同的杨侯行宫。

人缘簿

六十年代以前,大澳侯王诞神功戏没有采用认购套票制,都是街坊自行认捐,负责人先以人缘簿记录街坊的认捐金额,之后再向各人取钱。温福明表示,他从没听说过有人赖账,按人缘簿记录收钱的过程一直相安无事。后来约1960年初转套票制,坊众可以捐一定金额认购神功戏套票,套票包括戏棚座位和晚宴。若真有买不起套票的,也会捐献少量金钱,以示对侯王的尊敬。很多时候,举办形式日趋简化,很大程度上跟财务状况有关。 2006年开始,大澳杨侯诞由九本戏转为七本戏,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成本。街坊随意认捐变成认购套票,目的是应付日益上涨的成本,以预算支出差额及构思相应办法解决。

万里长红

举行竞投福品的晚宴,一般会在周六或周日晚,以迁就在市区上班的人回大澳参加。多年来,竞投的福品也有明显转变,早于八十年代,竞投的多是饰物摆设,都是体积较大的物品。近年多是首饰和补品。温福明笑言,竞投首饰和补品可将目标扩大至女性,近十多年,竞争最激烈,却又往往由同一人志在必得的,就是侯王头上的「万里长红」。

从最初的16,800元,投至2013年的38,800元,可能有人见万里长红能带来好运,2014年有竞争者开价38,900元,为求好意头,又碍于38,900后就要到四万,而「四」字不吉利,几经考虑之下,以48,800元投得。虽然「四」字不吉利,但只好以多个「八」字对冲一下。

早几年,汾流天后诞竞投福品开始竞投锦旗,投得锦旗的人果然生意兴隆,于是筹办侯王诞竞投的人就仿效,于2012年设锦旗竞投。可是,当年投得锦旗的人生意上出现问题,而2013年投得锦旗的另一人,家人出现问题,自2014年起就再没打算竞投锦旗了。

大澳杨侯宝诞演戏值理会

现时宣传神功戏的海报中,都有演戏值理会的字样,但其实不算是一个正式的值理会。按温福明的说法,「值理会」结构比较松散,只是几位有心人聚在一起,大家互补长短,各自贡献自己所知,沿袭多年,成就每年的贺诞活动。其实「值理会」的核心班底早就形成。自2005年温福明执掌财务,掌管一切出纳,但正式掌权的又另有其人,而该人同时存管「值理会」的现金流。

因此,管钱的不存钱,掌权的不管钱,这个「值理会」内基本上都是在区内有点名望的人,大家除了互补长短外,更可以互相制衡,防止不愉快事件发生,令每年的贺诞活动顺利举行。温福明强调,不论是担任什么职位,出过多少钱、多少力,均是义务工作。

神功戏因涉及使用公众地方,每年诞期前三个月,值理会就会透过大澳乡事委员会发信申请,同时乡事委员会会协助通知消防和食环署等。每年诞期一过,大家也就会聚在一起,商讨来年计划,一般而言值理大多需要出外工作,故对演戏的戏班、办事流程等都不会轻易作出改动。

佛爷

年轻在市区工作,不知何故曾经遭人乱刀斩了十九刀,受多处刀伤,双腿几乎残废,足足两年不能走路。温福明曾在庙前许下诺言,只要他能重新站起来,以后无论神灵着他做什么事,他都会尽力去做,后来他遇到一个神医,短短一个月间就令他重新走路,慢慢回复如正常人一样。他也没有忘记承诺,积极参与大澳神诞筹备工作,凡事亲力亲为。正如他自己所言,一年中有九个月都在做贺诞工作,亦正因为此,他在大澳才有「佛爷」这个称号。

访问日期:2015年10月28日(星期三)
访问地点:大澳太平街
访问时间:上午10:45-中午12:00
受访者:大澳渔民互助社执事温福明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