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

鴨脷洲洪聖古廟

鴨脷洲洪聖古廟現為法定古蹟,建於乾隆三十八年(1773)前後,立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,主祀海神「洪聖」,其他供奉的神祇包括關帝、太歲、文昌及觀音等。每逢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誕為鴨脷洲年度盛事,大批海陸居民均前來祭祀。同慶公社在區內巡遊恭迎洪聖和其他神像進行巡遊,並按傳統習俗上演神功戲。

鴨脷洲位處香港島西南方,因與香港仔相對,當地人喜歡以「南面海」和「北面海」區分兩地。在這個漁民聚居的地方,兩岸都見到多所廟宇,香港仔有天后宮、譚公爺廟,鴨脷洲就有水月宮(觀音廟)和洪聖古廟。昔日的香港仔與鴨脷洲,發展步伐與今日截然不同,他認為當時的鴨脷洲比香港仔快得多,今日卻是相反過來。

「南面海」和「北面海」

年屆六旬的周其仲在香港仔出生和成長。按他所言,香港仔和鴨脷洲雖一水之隔,表面上鴨脷洲只是一個小島,但其實早於五、六十年代,鴨脷洲已有多間工廠,沿着鴨脷洲北岸都是機器廠和船廠,相比起來,當時的香港仔發展遠不及鴨脷洲。當地人喜歡以「南面海」和「北面海」區分鴨脷洲和香港仔。後來,鴨脷洲填海造地,鴨脷洲邨(西邨)和利東邨(東邨)相繼落成後,發展更是一日千里。不過到了今日,香港仔的知名度卻較鴨脷洲高。

周其仲與同慶公社

周其仲早年跟隨父母從廣東省陽江市來港後,便在香港仔生活,受兄長影響而加入香港仔水陸居民聯合社。1997年左右,周其仲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鴨脷洲的賀誕組織-同慶公社。他坦言,以往加入同慶公社比現在困難得多,因要在鴨脷洲洪聖爺神像前,連擲四個聖杯(一陰一陽)方可加入,現今只需擲出聖杯乙個便可以。以前同慶公社值理可優先購買神功戲的門票,當時如能邀請別人看戲是身份的象徵。過往做神功戲,甚至可在財政上錄得盈餘,以資助街坊學校經費。但時移勢易,年輕一代甚少加入同慶公社,又因神功戲的成本高昂,甚至各值理需自掏腰包,以填補虧蝕。

洪聖古廟前的鐵馬

周其仲表示,在廟正門前的右方,有一個很小的「U」字型鐵馬,此小鐵馬已在廟門多年,早年洪聖古廟前方已是海邊(按:廟前即為碼頭),英國某商船來到鴨脷洲時,船頭一泊,其高度剛巧與此鐵馬相若。可是,此小鐵馬實際功能已不可考,而廟前早已被填平,只可靠口耳相傳方式記錄廟前的這一塊小配件。(按:此「U」字型「鐵馬」實位於廟門石柱上)。

香港仔與鴨脷洲

經過多年,同慶公社依然每年舉辦慶賀洪聖誕及其他賀誕活動。從兩地過往幾十年的歷史發展來看,周認為這是「風水輪流轉」。今日的市民大眾,已不太認識從前船廠機器廠林立的鴨脷洲,香港仔反而吸引不少旅客前來遊覽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10月19日(星期一)
訪問地點:香港仔大道148號地下
訪問時間:下午2:15-4:30
受訪者:周其仲先生
訪問者:黃競聰、黃駿
撰寫:黃駿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鴨脷洲洪聖古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(1773)。百多年前,鴨脷洲居民已搭戲棚演神功戲以慶祝洪聖誕,按不同籍貫輪流負責賀誕事宜,三年為一循環,即今年東莞、明年寶安、後年雜江(即其他各縣)。二次大戰後,為方便管理及避免爭拗,組成「同慶公社」負責籌辦鴨脷洲各廟宇的賀誕活動。鳴謝鴨脷洲同慶公社借出照片。

同慶公社歷史

據同慶公社榮譽幹事李志祥先生表示,立廟之初,慶祝神誕的水陸居民及鄉親士紳,以循環方式按籍貫輪流籌辦賀誕活動。由於每年賀誕活動的舉辦方式,皆有所爭拗,為免有傷和氣,倒不如「一同慶祝」,故在戰後取名為「同慶公社」,延續至今。至於與同慶公社關係密切的鴨脷洲街坊福利會,歷史較同慶公社為短,而每年的賀誕盈餘則全數撥捐予街坊福利會及鴨脷洲街坊學校。

1981年,李志祥先生首次擔任同慶公社的總值理,因對籌辦活動毫無經驗而有所憂慮。當時他從事家禽銷售工作,因每月的3、6、9日會前往元朗墟市,因而認識了當時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的秤手(買賣雙方的公正人),「秤手」剛好又負責籌辦元朗天后誕巡遊,故李志祥先生多次向他請教籌辦誕日活動的心得,最後都能順利辦成洪聖寶誕。

請神巡遊

數十年前,即使鴨脷洲洪聖古廟的賀誕活動比現時簡單,但限於當年社會上的經濟條件不算理想,普通人都沒有參與或捐助。當時的巡遊隊伍一般是當區團體(福潮惠同鄉會)成員,主要是醒獅、潮州鑼鼓和花籃隊等等,及只會在農曆二月十三日正誕才會舉辦巡遊慶祝。近兩、三年開始(按:2014年開始),改為正誕前的星期天舉行,目的是方便在市區工作的街坊回來賀誕。

請神及巡遊路線

請神的路線按序為鴨脷洲社壇(福德祠)及觀音廟,將神像請至洪聖古廟。之後,乘船前往香港仔天后廟恭迎天后娘娘及兩尊財帛星君,再到蒲窩附近的廟宇迎接北帝,接著乘船接大王爺,然後把各神靈供奉在洪聖古廟,整個請神儀式歷時三小時。(按:因洪聖誕祝壽巡遊改為正誕前的星期天舉行,「請神及巡遊」、「正日上香及誦經」會分開舉行)

巡遊隊伍首先會在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出發(按:2015年巡遊路線),步行至鴨脷洲球場(神功戲戲棚所在),在戲棚外面進行醒獅表演。籌辦單位亦會在戲棚對開搭建神棚,供奉「敬如在」(按:意思謂敬神如神在)神位。在神功戲結束後翌日,便會將諸神恭送回廟,過程中有喃嘸師傅全程帶領同慶公社值理進行。以往的巡遊範圍曾遠至深灣和布廠灣的臨時工業區(黃竹坑),但由於長途跋涉,現時路線現已大為縮短。

正誕當日,同慶公社上下先行集合,再前往洪聖古廟為洪聖大王「賀壽」,在廟宇前的廣場進行大型的獻壽儀式,加上喃嘸師傅誦經,並獻上壽麵及壽包等祭品。

同慶公社值理的條件

從前,要成為同慶公社值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。首先,加入者必須是鴨脷洲本地人。其次,須在鴨脷洲擁有店鋪,以及具足夠財力購買一定數量的神功戲戲票(每套神功戲的票價可達數千元,當中包括四日五夜九本戲的四個座位連燒肉券)。即使符合以上條件,有志者亦需要於農曆八月初一在洪聖爺面前「卜杯」(擲聖杯),取得連續四次聖杯(一陰一陽)方可加入成為值理。至於值理之間如何推舉總值理則是在同一天(農曆八月初一)派最老資歷的值理,在稟告洪聖爺後,便為所有值理卜杯,最多聖杯者則為總值理,上一屆的總值理則自動成為副總值理。

每年同慶公社籌辦洪聖誕支出超過百萬元,經費包括四日五夜九本戲的酬金、戲棚搭建費用、花牌裝飾和喃嘸經師的費用。數十年前,神誕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當區的相熟商戶。但近年來本地商戶減少令捐助遞減,故此每位值理最少需要捐助一萬餘元,有些因為沉重的經濟壓力而無奈退出。由於值理會的值理人數不算很多,所以希望吸納年輕人加入同慶公社。

洪聖古廟龍柱

洪聖古廟前豎立了一對高約五十呎,直徑一呎半的風水柱,為該廟的一大特色。據鴨脷洲老一輩居民的說法,洪聖古廟門前本來沒有風水柱,由於當年殖民地政府在古廟對面的山上興建警署(按:舊香港仔警署,即今日蒲窩),再加上香港仔墳場,猶如兩頭下山猛虎撲向鴨脷洲,令島上居民甚為不安,甚至傳聞有瘟疫發生。勘輿家認為其煞氣足以破壞洪聖古廟的風水,建議廟前豎立雙柱,繪上龍的圖案,以擋煞氣,保護島上的人口平安。在月光的照耀下,龍柱的倒影反射在香港仔避風塘內仿如龍在海上,以鎮壓猛虎之勢。

早在1962年9月1日,颱風溫黛襲港期間,位於左面的龍柱已曾被強風吹倒,後在鴨脷洲街坊捐助下重立。到了1989年,龍柱再被更換,其後沿用至塌下前。直至2014年9月15日颳風「海鷗」襲港期間,約晚上九時左右,位於廟宇左方(西方)的龍柱又再次受強風吹襲而塌下。幸運的是,此次事故並沒有傷及任何人或物件,連旁邊的長椅、廟宇或地面的磚塊都絲毫無損。當同慶公社的值理得悉龍柱倒塌後,便立刻趕到古廟前廣場,發現除了龍柱頂端稍微彎曲之外,柱身絲毫無損。翌日清早,同慶公社總理鄧國銘先生再次觀察倒塌情況,發現龍柱竟一夜間「腐爛」。同慶公社迅速聯絡古物古蹟辦事處後,獲處方同意接手重置。新的龍柱在2015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豎立,再用人手以45天的時間繪上龍型圖案,於2015年11 月29日舉行開光儀式。

總值理鄧先生指,豎立新龍柱遇到很多困難。因現時法例下,原木進口比三十年前困難;即使由古物古蹟辦事處批出維修龍柱的標書,中標者也很難找到高達五十餘尺長的原木。即使找到高度合適的原木,也未必能確保其質素合乎安全標準。李志祥先生亦跟隨古物古蹟辦事處等人員前往內地尋找合適木材。至於為什麼要堅持使用木材?雖然不少人建議改用纖維或混凝土,會較安全和便利。然而有值理指,原木屬於自然生長之植物,其中蘊含靈氣,是構成風水柱的重要部分,故此堅持使用原木。

酬謝神恩

除洪聖誕外,同慶公社亦會籌辦其他賀誕活動以酬謝神恩: 大王爺誕 每年大王誕(農曆三月十六),同慶公社皆會組織善信前往大王爺廟參拜。大王爺廟雖然位於海怡半島附近,但由於位處偏僻、缺乏交通工具接駁及常有野狗出沒,故值理與眾善信一般會乘船前往該處,儀式過後便一同聚餐慶祝。 觀音誕 每逢觀音誕期(農曆六月十九),同慶公社會禮聘喃嘸師傅在鴨脷洲觀音廟前誦經,總理率善信拜祭進香,其後聚餐以賀神誕。 盂蘭勝會 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,同慶公社舉行盂蘭勝會,禮聘經師進行法事,超渡區內亡靈。鴨脷洲同慶公社盂蘭勝會是不會請區內神明坐鎮,只會在洪聖廟前做法事,並贈送燈籠給捐助者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6月26日(星期五)
訪問地點:鴨脷洲街坊同慶公社
訪問時間:上午10:00至正午12:00
受訪者:同慶公社總值理鄧國銘先生、值理鄒創順先生及前總 值理李志祥先生
訪問者:黃競聰、邵琬欣、嘉柏權
記錄:嘉柏權
撰寫:嘉柏權
鳴謝同慶公社提供照片

延伸資料
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

每到洪聖誕,鴨脷洲均會舉辦連串賀誕活動,除了聲勢浩大的巡遊外,每年鴨脷洲同慶公社均會籌辦神功戲酬謝神恩。許多年前,在鑼鼓喧天的舞台下,有個小朋友夾於看戲的人群中,默默地看著聽著。今日,小伙子不單為人師表,透過二十多年的神功戲體會,令他成了雜誌上的劇評家。鳴謝同慶公社借出部份照片。

從粵劇迷到劇評家

三十多歲現居青衣的中學教師郭豪昌,表面上和鴨脷洲洪聖誕與神功戲沾不上邊,其實鴨脷洲不單是郭老師的出生地,更孕育了他對粵劇的興趣。郭老師的父母均是水上人,母親是鴨脷洲漁民,父親為港島南區漁民,經常在燙波洲(淺水灣對開小島)附近捕魚。三歲前,居住在鴨脷洲大街洪聖古廟旁的唐樓,之後舉家搬到區內人稱「東邨」的利東邨居住。後來香港的漁業日漸式微,很多漁民都「搬上岸」居住,選址多為南區附近,如華富邨、香港仔和鴨脷洲等。

造就郭豪昌成了粵劇迷及劇評家的因緣,始自鴨脷洲洪聖誕期的神功戲。郭老師九歲那年於洪聖誕期間,跟隨母親到街市買菜時四處蹓躂,好奇心驅使下走進當時搭建於洪聖古廟旁空地的戲棚,從此觸發起那股對粵劇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愛。此後,他便加倍留意不同賀誕活動中的神功戲。

兩個「第一次」

1992年,郭豪昌首次「正式」觀賞洪聖誕神功戲,那次是由蓋鳴暉、吳美英擔綱演出。當時蓋鳴暉亦剛出道,第一次到鴨脷洲擔演神功戲,因為他每晚都蹲在台下看戲,同場的觀眾中,相信就以郭豪昌的年紀為最少。之後,他更大膽走進後台,看眾人休息和化妝。蓋鳴暉見這小孩可愛有趣便上前結識。自此,這對「大老倌及小戲迷」便在洪聖誕結緣,郭豪昌亦時常捧蓋鳴暉的場,按郭豪昌的說法,蓋鳴暉是看著他長大的。

雖然當時年紀尚小,郭豪昌已發現自己熱愛粵劇,但仍在摸索階段,集中留意粵劇界的消息。直至他就讀中三,便開始報讀粵劇班,家人認為只要不影響學業,也不反對。之後郭豪昌持續修習粵劇至大學畢業。執教鞭以後,工作更為忙碌,雖然沒有餘閒進修曲藝,但仍緊貼粵劇界的動靜。近兩年,郭豪昌百忙之中抽空在粵劇雜誌撰寫劇評專欄,他自言雖沒時間再做戲,惟撰寫劇評卻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欣賞這門藝術。亦因如此,他會走訪不同廟宇,欣賞不同神誕的神功戲,包括:茶果嶺天后廟、大澳汾流天后廟等。

神功戲今昔

戲劇界內,每年都會流傳著不同劇團到不同地方演出神功戲的資訊,戲迷如他就會「按圖索驥」,為欣賞某某戲團演出或某個劇目,前往不同地方。郭豪昌長期在香港各處追看神功戲,從而觀察到近年的變化。隨著時代演變,劇團也有「新人事新作風」,現在的神功戲跟十多年前比較,最顯著的分別是增加不少新劇目。長久以來,神功戲的劇目來來去去只有十幾齣,可供轉換的選擇非常少,基本上每年都在重複演出。後來,在這十幾齣上加入不少新劇目,郭豪昌坦言初期的迴響不算理想,因為年長一輩可能認為神功戲就應上演指定劇目,但近幾年已經有很大的轉變,賀誕期間新增劇目已經廣泛獲得接受。

至於神功戲的戲票,一直是各個賀誕值理會的重要收入來源,但不同地區或賀誕值理會都有不同做法。一般而言,戲票以「套票」形式購買,有些地方的「一套票」是有指定座位,包括了整個誕期的神功戲,如開六本戲就包含了六本戲的票;也有些做法是「一套票」包括了兩個座位,甚至四個座位。以前鴨脷洲洪聖誕,「一套票」只有一個座位,2015年才轉變為兩個座位,並以座位的前後劃分不同票價。如街坊只想看某一齣的劇目,更可以臨場購買「散飛」。

夢想成真踏台板

郭豪昌認為,他跟粵劇的關係全出於偶然及「個人」的興趣使然。一般小朋友觀看粵劇或戲曲,往往是因家人或父母喜愛而受到薰陶。但他一直都是「自發」去看,他對粵劇的熱愛程度,是可以拿著一瓶水一個麵包,蹲在台下一看就是四小時。郭媽媽曾試過開出條件,要他考試達到指定成績,才准他去看粵劇!甚至第一次和母親到新光戲院看粵劇,母親也向別人澄清「是我陪兒子來看戲的!」即使和他一起學習劇藝的朋友,也大多是因為先受家人影響,然後慢慢發展自己的興趣。唯獨是郭豪昌,是因為九歲時走進洪聖誕戲棚之後,就對神功戲和粵劇等完全著迷。

郭豪昌跟很多學戲的人一樣,夢想可以「踏台板」。2004年,夢想真的成真,因每到青衣真君誕(農曆三月十五)和天后誕(農曆三月廿三),兩個賀誕組織會共同搭建戲棚演神功戲以節省開支,而在兩個誕期之間的空檔,大會邀請不同團體使用戲棚演出,郭豪昌獲朋友邀請,也在青衣戲棚演出一段折子戲!當時的他,已升讀大學一年級,修習粵劇已有四年之久。他很清楚記得,踏出戲台那一刻的感覺,固然跟平時操練不同,更有種夢想真的圓滿之感覺。

對粵劇轉變的看法

現時的「粵劇」已增加了不少新元素,例如在新光戲院上演的,很多屬於「新派」粵劇,對此郭豪昌表示歡迎。縱使不少人認為,所謂「新派粵劇」已失去了粵劇味道。隨着時代變遷,粵劇在流行文化衝擊下已經沒有太多人認識,何況要推廣給更多年輕人!郭豪昌表示,粵劇不必「破舊」,但必須「立新」為粵劇尋求新元素,更何況是神功戲!例如重塑歷史人物,武松的故事為戲迷所熟悉,李居明編的《潘金蓮新傳》就是「立新」之作,或者在劇中加插一些舞台劇元素,為粵劇的表現方式尋求突破,郭豪昌表示這些都是不受限於傳統的好嘗試。

鴨脷洲洪聖誕神功戲今昔

即使沒有參與籌辦鴨脷洲洪聖誕神功戲,他都知道現在鴨脷洲同慶公社籌辦神功戲遇到最大的問題,其實離不開資金短缺,因為戲班演出的價錢不能壓低,因代表他們的「身價」,最多在收取的酬金中捐回部分作香油。

郭豪昌對籌集神功戲的經費問題上,表現並不樂觀。面對鴨脷洲不斷發展,在鴨脷洲屋邨長大的他直言,現在鴨脷洲竟變成了豪宅區,對演神功戲的最直接影響,就是甫開台第一晚,就會收到環保署的通知,表示附近居民投訴噪音,這是十多年前不會發生的事!所以戲棚設計也因此改變,從前棚內的揚聲器向外,即使與棚外相隔一段距離仍可清晰聽到戲曲聲;現在所有揚聲器都得藏在棚內,防止聲浪過大,對居民造成滋擾,同時必須在晚上十一點前完結。在這樣的城市發展模式之下,所謂「鄉土情」已蕩然無存了。

直至現在,郭豪昌雖搬離了鴨脷洲,但每年洪聖誕,他都會回鴨脷洲看神功戲,他表示回到這裡看神功戲,好像尋回童年一般,是個「情意結」,很有「一種土生土長的感覺」。

訪問日期:2015年5月23日
受訪者:郭豪昌老師
訪問者:黃競聰
撰寫:黃駿
鳴謝同慶公社提供照片

延伸資料

"
"

有關片段或節目之版權,由相關的版權持有人持有,片段或節目只供公眾人士作私人或家居觀看之用,未經許可不得下載或作其他用途